在抗美援朝题材电视剧《冰雪尖刀连》播放期间,陈凯歌执导的同题材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宣布杀青,并发布杀青特辑。剧组一口气在《志愿军:雄兵出击》微博上发布了59个角色照片。
(资料图片)
在发布角色照片的同时,剧组又通过一个短视频来展示拍摄过程中的艰苦,这本来已经引起了我的反感。拍电影就是再苦,能苦得过当年在战场上的志愿军指战员吗?他们不但条件非常艰苦,而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即使是抗美援朝期间的国内慰问演出团,和在战场上的战地文工团,他们当时也没有到处说自己苦吧?
努力拍好这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爱国电影,让大家了解那段历史,了解那些不畏牺牲、奋勇当先的最可爱的人,是演员的职责和本分,再苦再累也是分内之事,有必要向大家报辛苦吗?
而且在剧组展示的陈凯歌的导演日记中,除了报辛苦之外,还有一句话,也令人看了不舒服。陈凯歌说到饰演志愿军战士的群演时,说血包弹炸开时,他们“胸口肩膀上染的都是红,就像当年牺牲的志愿军”,演员演戏和志愿军战士真牺牲,能这样类比吗?!
剧组和导演刻意展示他们的“辛苦”,以及用了对志愿军战士言辞不敬的比喻,已经让人很反感了,但更令大家意想不到的、让大家愤怒的,是宣传海报中,所展示的一幅小丑模样的照片。
剧组发布的这张“小丑照”,和电影的名字“志愿军”放在一起,显得特别碍眼和令人不适,从而引发了网友的广泛热议和批评。
什么意思?明明是一部抗美援朝的战争片,为何要用一张小丑照来搞宣发?是在讽刺和侮辱谁?
虽然,《志愿军:雄兵出击》剧组马上在微博发文澄清和回应了这件事。但是,剧组的牵强解释,并不能平息大家的愤怒和质疑。
我们先来看剧组是如何回应的:
“对于各位网友提出的疑惑,我们深感理解。创作团队在塑造李晓这个人物的时候,查阅了大量新中国成立前孤儿的资料,李晓这样的孩子并不是特例,她不幸的童年不仅是她个人际遇的一部分,也是刺入每个中国人心中的那一根刺。而每一个观众对这个“造型”深感别扭与不适,也是对那时列强欺辱中国人的愤怒,我们理解这样的愤怒,也愿意用一部诚意之作,去诠释我们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抉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对小丑照涉及的角色,剧组是这样解释的:
“新中国成立前,幼年的李晓在战乱中被外国人收养,她被“养父”要求扮成小丑跳舞,在宴会上供人取乐。也就是大家看到的这个造型。这是李晓屈辱的幼年时代,也是旧社会受尽列强欺辱、颠沛流离的战争孤儿的缩影。让人民不再受辱,这就是历史不能被忘却的意义。”
剧组把网友们的质疑和批评,简单强行归结到网友对这个“造型”深感别扭与不适上,感觉剧组是在刻意回避一些自己的错误和问题。
如果是要用“小丑照”来反映旧中国孤儿所受的屈辱,那为什么照片中的孩子却是微笑着的?眼神中看不出丝毫的痛苦和屈辱?
而且,用这样一张让人不明所以的小丑照来做宣发海报,在小丑照的上方,就是大大的“志愿军”三个字,你让大家看了,怎么能不质疑,不生气,不愤怒?
主旋律电影接受大众的审判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既然做了这件事,希望你们在宣发上承担更多的责任感和小心翼翼的谨慎,道歉是及时的,请宣发接下来怀着更多的敬畏和谨慎来做这部电影。
美术创作可以有很多式样,完全可以采取对半拼接式,一半是小丑妆,显示童年被欺凌的苦楚,另一半则是干干净净开开心心的,显示解放后过上了幸福生活。这是一个相当基础的平面美术设计问题。只能说,美术设计团队吃干饭,宣发是吃空气的!顺便,那帮急着洗的,你们懂平面设计?懂“志愿军”这三个字?
这是一张宣传海报,小丑看起来毫无痛苦,她站在阳光里,笑得很欢,身上也不脏,衣服很整齐,丝毫没有不堪和狼狈,旁边大剌剌写着“志愿军”三个大字。你们剧组没人觉得有问题,那就是你们有问题!
把儿子生在美国的导演,拍了一部抗美电影。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呢?
如果《志愿军》剧组宣发“小丑照”是无心之失,那就是他们对烈士和历史不够敬畏,如果是有心为之,那么其心可诛。
剧组“发错了”照片,道歉声明又这样糊弄和敷衍,姿态还那么高高在上,言辞之间好像是大家“没看懂”他们设计的高级海报似的。
无怪乎网友们不买账。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网友们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时至今日,如果还有人自作聪明地去糊弄欺骗大众,把大众当傻子,那只能是糊弄者自以为是、愚不可及,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作自受。
建议《志愿军》剧组,还是收起那些小聪明来,认真道歉反思,老老实实做人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