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阳宗海风景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以阳宗海北部湖滨为中心,地处昆明至石林高等级公路35公里处。位于宜良县、呈贡县、澄江三县之间,湖面海拔1770米,形如一只巨履,两头宽、中间窄,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3公里。
阳宗海为云南第三深水淡水湖泊,水质清澈透明,平均水深22米,水面积31平方公里,温泉水温高达70℃。
阳宗海风景区设有高尔夫球场,有运动项目40多项,水上大世界、水上牵引升空跳伞、海滨浴场、水上摩托、高速快艇、实弹射击等,是西南地区目前水上娱乐设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水上娱乐中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阳宗海古称大泽、奕休湖,明朝时又称明湖,阳宗海是以驻地而得名的。属成湖较晚的幼年湖,为高原断陷湖泊,湖内盛产金线鱼。湖水主要来自周围汤泉河及雨水聚积。
阳宗海湖面呈纺锤形,长轴呈南北向,流域面积252.7平方千米,湖面面积31.1平方千米,水位标高1770.46米,平均水深20米,总蓄水量6.04亿立方米。入湖水源主要有阳宗大河、石寨河、七星河等,汤池渠为唯一出口河道,湖东西两岸平直陡峭,南北两侧有耕地分布。
阳宗海,古称大泽、奕休湖,明朝时又称明湖。据史料记载,阳宗海是以驻地而得名的:南诏大理国时期设三十七部,明湖一带为强宗部,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设强宗千户所。后强宗讹为阳宗,故名阳宗海。元代称阳宗为“大池”,池旁有温泉,故又名“汤池”。
阳宗海属断陷构造湖泊,处于小江断裂地带,是由于地面断裂的强烈发育而形成的地堑式断陷湖泊。随着构造断陷的演变,先形成阳宗、汤池整个断陷盆地,在盆地基础上发育成构造湖。
阳宗海径流区多年年平均产水量0.36亿立方米;引摆衣河水多年平均0.2亿立方米;平均年来水量0.56亿立方米。多年均入湖量为0.52亿立方米,平均出水量0.36亿立方米。
阳宗海的湖水,除雨季汇积外,主要来源于阳宗区的阳宗大河、石渣河及宜良的摆衣河等。
阳宗大河,为阳宗海主要的天然入湖河流,源头有二:右支马庄河为正河,次为左支石寨河,位于阳宗海西南面。
七星河,发源于阳宗海西南面山腰箐,源地高程2300米,河长6.37千米,中段建有小(一)型七星河水库。
摆依河,不属于阳宗海自然流域范围,1960年通过人工开凿的引洪渠与阳宗海联通,位于阳宗海北面。
明朝以前,湖泊出流位于东北部宽不盈尺的小沟,任其溢出自流,水位稳定。
汤池渠,该湖原无出水口,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西平侯派了15000名士兵,由王俊指挥,用两年多时间,开挖了一条汤池渠,引海水灌溉农田,湖水由东北侧的宜良池出口,流经宜良坝子汇入南盘江,归于南海。
阳宗海流域汛期5~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6%左右,而汛期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7%,占整个汛期的66%。阳宗海流域径流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总的表现为夏季丰水、冬季枯水、春秋季过渡的形式。
阳宗海污染以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为主要特征,主要接纳附近村镇、开发区的生活污水及阳宗海电厂的部分冷却循环水。水体中氮磷浓度水平已超标,超过了富营养化警戒线水平。
1997—2001年期间,1997年阳宗海污染最为严重,水质最差。该年3种污染指标浓度均处于这5年间的峰值。按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38测定,1999年下半年水质为亚四类,2000年上升为三类,2001年底大部份水域水质上升至二类,能见度达5米以上,2001年超Ⅱ类水标准的水质指标主要是总磷和总氮,总磷平均值超标0.2倍,最大值超标0.7倍。总氮平均值未超标,最大值超标0.4倍。
根据云南省2015年度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5年阳宗海水质类别为Ⅳ类,水质轻度污染,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Ⅱ类)。主要超标指标为砷(Ⅳ类,超标0.05倍)、总磷(Ⅲ类,超标0.36倍)、化学需氧量(Ⅲ类,超标0.17倍)。湖库单独评价指标总氮为Ⅲ类。全湖平均营养状态指数为41.2,处于中营养状态。
阳宗大河2004~2005年水质均为劣V类。阳宗大河总磷年平均值超标2.64倍,总氮平均值超标8.28倍,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年平均值未超标。2010年度,阳宗大河水质为Ⅱ类;七星河水质为Ⅲ类,超Ⅱ类水项目为:总磷;摆依河引水渠(属季节性补水)水质为Ⅳ类,超Ⅱ类水项目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2010年度,七星河水质为Ⅲ类,超Ⅱ类水项目为:总磷。摆依河2004~2005年水质均为劣V类。摆依河水质总磷平均值超标9.44倍,总氮平均值超标4.56倍,高锰酸盐指数平均值未超标,生化需氧量平均值超标0.43倍。2010年度,摆依河引水渠水质为Ⅳ类,超Ⅱ类水项目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彩龙社区 作者: 江河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