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美国财长耶伦日前结束访华之行,相关讨论依旧热度不减。她本人在发布会上总结说,这次会晤已进一步推动双边关系重返稳定轨道,并再度重申美国不寻求与中国经济“脱钩”。但也不乏有人发问:“戴着镣铐跳舞”的她,在美国日渐逼仄的对华政策空间中的辗转腾挪,真能弥合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么?
毫无疑问,对耶伦此访的评估需要置于拜登政府对华策略调整的大背景之下。虽然自今年二月“气球事件”以来,G20巴厘岛峰会之后趋向缓和的中美关系再一次陷入僵局,但对于拜登政府而言,无视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巨大影响力显然既无可能也不明智。缓和对华关系,加强和中国的沟通,对拜登政府来说成为一种现实需求。这一点从今年五月以来美方政界高层的接续访华中便清晰可见。不过,这也只能被视为是一种策略上的调整,而非转向。
近段时间,拜登政府将“脱钩”的表述转化为“去风险”,此番耶伦则提出要“良性竞争”,本质上并非要放弃对华遏制。就拜登政府本身而言,在用国务卿布林肯作为重启中美高层对话的敲门砖之后,选择耶伦作为第二个访华的核心内阁官员,的确展现出了缓和关系的意愿。但即便是以耶伦为代表的美国技术官僚,其看待“良性竞争”的角度也全然不同于中国。早在今年四月,耶伦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演讲就展示了这一根本性分歧:在演讲中,她在提出中美应进行良性公平竞争、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合作应对债务问题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的同时,依然以维护美国及其盟国的国家安全和价值观为名,主张提升出口管制、制裁等对华政策工具的精确性。
换言之,在美国行政官员群体看来,中美有着巨大合作空间,芯片行业等技术封锁的部分在中美六千亿美元量级的贸易总额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中国不应因为美国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制裁和打压就开展针对性的反击,而应关注可以合作的部分。很显然,这种“我打压你但你在另一方面还应高高兴兴和我合作”的霸权逻辑与中国所主张的相互尊重、对等互惠全然不同。
在日趋分裂的美国政治中,拜登政府也仅仅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出口之一,而这其中技术官僚群体的决策空间也更为有限。对美国这样的“世界帝国”而言,其对外政策本就和内部政治息息相关,而其内部各个政治势力和政治利益团体间的斗争和矛盾在对华政策上就体现为所谓的“个性化”,即缺乏一个统一的对华政策代表,民主党和共和党、白宫和国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有其自身的态度和取向。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布林肯访华期间,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迈克尔·麦考尔就向布林肯团队发难,指责其以取消一场预算听证会为手段阻挠国会进一步推进涉华出口管制法案。很明显,涉华法案被身为共和党议员的麦考尔拿来作为钳制拜登政府的武器。时常在对华政策上大放厥词的布林肯尚且如此束手束脚,更遑论耶伦这样的技术官僚。而民粹和选票政治驱使下的恶劣政治氛围,显然会成为耶伦等进行政策选择的外在约束。
在耶伦访华的相关报道中,福克斯新闻使用了“耶伦笨拙地向中方官员鞠躬”这样的荒谬表述;从外部舆论场将火力倾泻于耶伦的行为体态,而非关注会晤成果来看,涉华议题已经成为美国国内政治争斗的常规武器,这将显著降低美国对华政策的理性程度和可落地性。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杨森(作者单位:中国海外安全研究所)
流程编辑 马晓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