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烽,第十一届春风悦读榜浙版好书奖得主 获奖作品:《望江南》
翻开书,又与杭嘉和、叶子相见,倍感亲切。这是无数“茶人”书迷的心声。
(相关资料图)
时隔近三十年,当王旭烽再次捧出一部《望江南》,整整四代茶人谱写的百年史诗也愈发清晰起来。“茶人四部曲”写的是无忧茶庄的兴衰荣辱,看的是生生不息的世代茶人。
4月22日,当《望江南》获得第十一届春风悦读榜浙版好书奖时,埋头茶文化的王旭烽不禁感叹:“猝不及防中,我被文学春风吹得恍惚飘然”。
其实小说无论写什么,都是在写人。
《望江南》想写什么人?
王旭烽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写一个真正的、优秀的南方的男人。”
生活中,你是否看过这样的小品或者滑稽剧?只要出现上海男人必然是斤斤计较、精打细算;四川男人毫无疑问是“耙耳朵”;绍兴男人精瘦,长于出谋划策,作师爷状;广州男人则需着白背心,穿人字拖鞋,腰间钥匙叮当作响……
在王旭烽眼里,这固然是对南方男人的一种提炼,但它提炼得太小,也远远不够客观。她便决定自己书写。
作为“茶人四部曲”之一,《望江南》填补了40-60年代杭家故事的空白。在历史的大变革下,杭家人的命运也如杯中的茶叶,在时代的洪流中沉浮起落。他们或投身革命,为中华民族独立出生入死;或实业兴邦,为振兴家族茶业殚精竭虑;或敢爱敢恨,为追求个人爱情奋不顾身。
潮新闻记者专访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听她讲讲《望江南》背后的故事。
姗姗来迟的一块“拼图”
熟悉“茶人系列”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从叙事的时间顺序上,《望江南》上承《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下启《筑草为城》,并不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部,但却是最晚出版的。
这个问题的背后,是王旭烽对于文学和历史同等严肃的态度。起初,王旭烽是按时间顺序构架了“茶人系列”的体系,但《望江南》写了大概2万字,她就怎么也写不下去了。
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来自历史的责任感,二是这段历史的厚重感。
王旭烽对记者说:“如果你要写一部唐宋历史的小说,可以去查很多资料,哪怕有一点失真的地方,也并不显著。但《望江南》时代背景,是我父母辈真真切切经历过、生活过的,这段历史绝对不能出差错。”她补充道,其次,40-60年代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交汇,在这期间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大事件,这些事件的性质和意义对于当时的王旭烽来说比较难把握。于是她索性先写了《筑草为城》。
但“茶人系列”中缺失的这一块“拼图”始终让王旭烽牵挂。她说:“我反复地想,总还是要把这段东西要写起来,这就有了《望江南》。前面两个问题还是存在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越来越清晰了。”
从1990年动笔写《南方有嘉木》,到2022年出版《望江南》,“茶人系列”的创作横跨30多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中,王旭烽的文字表达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写第一部时,我觉得文化要服务于文学,就用了许多追求浪漫、抒情的语言。而到了《望江南》,我已经更注重文学和文化的融合,语言上没有多少废话,追求精准而凝练。要么就写你内心确实想表达的,要么就不要写它。”
因何望江南?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是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名句。
王旭烽取来作小说《望江南》的名字,自然也有她深刻的解读:
短短几句,有微微的伤感,也有当下的欢乐,要敏锐地感受生活,更要充分地享受生活,抓住当下的年华就是最好的年华。这不仅是江南的人文精神,这也是《望江南》的深层含义。
三十年笔耕不辍,王旭烽始终围绕一个创作内核——江南茶文化。江南并不是中国唯一的茶乡,但提起茶文化,为什么人们总是首先想到江南地区?
谈起这个问题,王旭烽的话匣子打开了。
“从唐朝开始,南中国的14个省份都可以种茶了。现在就更多了,北京、青岛都可以种茶,西藏也可以种茶,西藏的茶园非常美丽。我这次刚从贵州回来,贵州的茶干净极了!但总的来说,江南始终有种鹅黄嫩绿的,像水一样的气质。”
王旭烽认为,江南的人文主义精神是江南茶文化不竭的生命力。江南的茶叶,碧螺春也好、西湖龙井也好,往往产于苏州、杭州、南昌等人文精神浓厚的城市周围,这些地方从唐宋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像苏东坡喝茶写茶,显然不仅仅是品味茶的口感,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茶与儒释道三家的关系。王旭烽举了个例子,比如乌干达、印度或是斯里兰卡,他们生产的是非常纯粹的茶叶,但他们追求茶的健康,却不在茶文化上下功夫。
茶文化是我的小说里面的第一主角。王旭烽说道。
真正的南方男人到底是怎样的
“在《望江南》里,我特别想表达一个真正的、优秀的南方的男人。一个符合南方美学的、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王旭烽说,我们看过许多小品和滑稽剧里对南方男人带有误解的提炼,仿佛他们都是那种唯唯诺诺的妻管严,个子不能太高,胆子也不能太大。
王旭烽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对南方男人进行一次提炼。
杭嘉和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是一个内心感受细腻的人,也非常容易收到伤害,但他把一切痛苦都感知后,可以非常温柔地消化掉,这点可能和一些北方的汉子不太一样。他的精神历程会很长,但他表达出来的依然是一种坚定的生活态度。可以用晋代刘琨的两句诗来形容杭嘉和,那就是“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然而读者显然也不会忘记这样的片段:日本人小崛一郎要和杭嘉和下棋,他眼睛都不眨就把自己的小手指一刀就斩下来了;杭家大院被日本人霸占之时,他一把火就烧掉了院宅。
这种刚烈的民族气节同样存在于这个南方男人的身上。与“温润如玉”矛盾吗?当然不——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当时代史、民族史、家族史的多重视角熔于一炉,往往能塑造出血肉丰满的经典人物和作品。
比较有对比性的是《大宅门》里的白景琦。白七爷和杭嘉和身上实在有不少共同点:
同为大家族的第三代、同样将老字号家族产业发扬光大(百草厅、忘忧茶庄)、同样成为家族的核心人物、面对日本侵略者同样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抗争……
“杭嘉和与白景琦的对比,我觉得挺有意思。但我仍然觉得他们之间有不少不同之处,或者说中药行业和我们茶行业要表达的东西是有差异性的。”
王旭烽认为,《大宅门》以同仁堂为核心素材,更多的是通过中药行业来写人。而她则倾向于通过人物来呈现茶文化,这或许是两部作品最大的区别。
《望江南》不仅有茶文化,还有有家庭生活、吃穿住行、政治斗争,有战争也有和平。它不仅是一部小说,实际上也有人把它当作茶文化的历史,当作浙江史、杭州史来读。
一脉相承的茶人精神
“就像我们做茶,茶在最好的能掐出水来的时节,芽被摘下来,然后被手揉捻,在锅里炒,倒进罐里封存,暗无天日,有一天开封,被沸水冲泡,制成世界上最美的甘露。”杭寄草的丈夫罗力作为一名坚定的地下党员,却因单线联系人的牺牲而无法自证。当受到不白之冤时,杭嘉和是这样宽慰他的。
特殊时期,有人浑水摸鱼要将杭家祖传的大理石茶桌搬走,家人正要阻止,杭嘉和却说:“算了算了,有茶桌没茶桌一样喝茶。”
无论生活面对何种困境,杭家人总是能从茶人精神中汲取生存的智慧。当问及四代茶人凝练出的茶人精神是什么?
王旭烽从茶圣陆羽那里得到答案:精行俭德。(“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一之源》)
“我觉得不大有喝了茶狂喜的人,你会喜悦,但不像酒那么极端,也不像果汁那么甜蜜。茶始终让你在平衡中保持理智。在人生中追求刹那的喜悦,哪怕一杯茶的时间都是值得的。正如杭嘉和说得那样,有没有茶桌,照样喝茶。”
欧洲有酒神精神,尼采觉得这是希腊悲剧的起源和本质。王旭烽要通过《望江南》表达、弘扬的,正是从陆羽到杭家四代人一脉相承的“茶人精神”(或“茶圣精神”),她坚信这种精神是永恒的。
“他经历过茶贮藏开封后的那一刹那吗?此时的干茶色泽黄绿,轻嗅会感受到其透着丝丝雪糕般的凉气,再嗅则有显著的栗香,然后便隐隐地生出兰花香,清香扑鼻,宛如回春的暖阳花开……”
这是《望江南》中杭嘉和的一段心声,又何尝不是嗜茶如命的作者心声?
王旭烽向记者坦言,我在生活中根本离不开茶,家里抽屉里全是茶和茶具。我到国外只买两样东西,一个是冰箱贴,还有一个就是茶具。中国人的文化审美很特别,能够把细微的美分解的清清楚楚,又有能力融合在一起。
就在不久前,王旭烽发了一条朋友圈:您想了解中国文化吗?请从一杯茶开始吧!配图是一群肤色各异,端坐在茶桌前的老外。
王旭烽朋友圈配图
诚如王旭烽自己所说,“无论是通过我的作品还是我的实践,让茶文化走向国际化始终是我心里面的一根弦。”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