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倾注着党和政府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决心,也寄托着广大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2年,我市坚持应改尽改的原则,内外兼修提“颜值”,再次推动181个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建筑面积120.6万平方米、居民1.4万户。来自市住建局的最新统计信息显示:截至目前,181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已全部进场施工,进度已经完成70%以上。
加快推进 部分工程已经收尾
搭脚手架、清理杂线、雨污分流……眼下,进入襄都区南长街街道黄园小区,工程施工现场一片忙碌。这个小区有26幢建筑、702户居民,建成于1980年,因墙面破损、道路坑洼、车辆乱停等问题,被居民们屡屡诟病。作为今年全市最大规模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黄园小区坚持“面子”和“里子”内外兼修,除了实施楼顶防水、道路修缮、内外墙粉刷、绿化提升等改造,还将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公共区域照明、强弱电整治等一系列工程。
相较于正在施工阶段的黄园等小区而言,信都区中华大街机务站小区的改造提升工程则已经收尾。进入该小区,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外墙屋顶,平坦干净的路面,全覆盖的实时视频监控和智能消防、门禁系统……“困扰十多年污水外溢、内涝积水问题彻底解决了。”小区居民告诉记者,如今生活在这里,“舒心”是最恰到好处的形容。
“今年以来,我们严格督促各县(市、区)坚持疫情防控优先,有力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规划设计、工程招标等开工准备工作,建立了登记报告、督导检查、定期调度和通报、季度考核、观摩评比‘五个机制’,督促各地加快工程进度。”市住建局四级调研员刘建中介绍,尽管受疫情防控、汛期降水等因素影响,但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各项任务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目前,181个小区已全面进场施工,开工率100%,全省排名第一,其中已完工小区13个。根据计划,预计将于10月底全部完工。
因地制宜 实行“8+N”改造模式
老旧小区改造一直是百姓关注的重点民生工程之一。但每个老旧小区的基础、条件、情况都不一样,到底应该怎么改?
引导居民参与改造全过程,真正实现老旧小区改造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小区停车难充电难”“基础设施落后”“道路多处坑洼积水影响出行”……信都区泉南大街烟草家属院的改造方案公示后,区住建局联合社区、施工单位,通过入户调查、发放问卷、电话询问等多种方式充分征询民意,将居民反应强烈、意见集中的问题列入改造清单,确保老旧小区改造“改”到百姓心坎上。
针对烟草家属院老年居民多等情况,最终确定采用“画卷式布局”“一轴三区”改造方式。以小区主路为文化轴线,利用西侧围墙打造核心文化脉络;整合场地,将停车场布局重新规划;将绿化与活动空间相结合,赋予其更多的功能;增设适老化设施、绿地蓄水池……
烟草家属院的改造过程是我市今年因地制宜,创新推出“8+N”老旧小区改造模式的一个缩影。
优先将居民反映最强烈、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的内容纳入改造方案,将雨污分流改造、屋顶防水改造、楼体整修、道路修缮、架空线路整治、安装充电桩、安防设施改造、环境绿化美化等8项内容列为“规定动作”,确保基本的民生需求得到满足。
加装电梯、养老、停车、便民市场、无障碍设施、邮政快递服务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属于完善类和提升类举措,作为“N”项可选内容,其施行与否则取决于筹集资金情况和居民意愿。
建管并重 持续提升宜居品质
老旧小区不仅要改造好,更要运维好。
“垃圾有人清理了,矛盾纠纷有人解决了,小区氛围越来越好了。”说起自家小区的变化,襄都区离职干部休养所小区里的老军人王俊元赞不绝口。
为了抓好后续管理,襄都区根据居民意愿,通过委托物业服务企业,为离职干部休养所小区提供兜底的物业保障性服务。建立配套长效物业管理服务,探索“同步改造提升、同步服务提升”,设立“共享管家”,以基础好的小区带动基础差的小区进行统一管理,尽可能一揽子解决小区存在的民生痛点。
针对改造后的老旧小区,我市建立了分类施策的后期管理模式,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持续提升宜居品质。明确居民协商确定管理模式,积极引入物业服务企业,建立后续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城镇老旧小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归集、使用、续筹机制,促进小区维护更新进入良性轨道;鼓励以街道办(乡镇)、社区居委会为单位,通过化零为整、集小成大的方式,整体打包引入物业管理。(籍明泉)
关键词:
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内外兼修提颜值
老旧小区改造
重点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