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昆仑,漫漫丝路。山水含情,岁月知味。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驼铃声起,喀什便在华夏文明的滋养中生长。历史文脉延绵不绝,文化遗存璀璨丰富,自然人文交相辉映。
丝路重镇喀什,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也是多种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文化底蕴深厚。
(资料图)
新疆喀什古城景区及周边城市建筑景观。新华社记者胡虎虎 摄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喀什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丝路古城展现出生机勃勃、兼容并包的文化新貌。
一脉相承,汉唐风韵今犹在
诗人郭小川留下诗句:“不进天山,不知新疆如此人强马壮;不走南疆,不知新疆如此天高地广;不到喀什,不知新疆如此源远流长。”
盛夏时节,每当夕阳西下,市区东南、吐曼河边的盘橐城景区内便聚满了休闲避暑的人们。专家考证,盘橐城是喀什的雏形,已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公元1世纪后期,东汉名将班超进驻,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盘橐城成为中央政府有效管理西域的大本营。
6月14日,人们在新疆喀什市盘橐城景区内游玩。新华社记者胡虎虎 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喀什各族群众共居同乐,在语言、饮食、服饰、音乐等各方面相互影响、汇聚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始终是当地文化的共同特点。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早在唐代,来自江南的茶叶就沿着丝绸之路进入喀什地区。当地茶文化逐渐盛行,延续至今。新疆有谚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不管是吃烤肉还是吃馕,配上一杯茶,已成为一种饮食文化。
古城核心区一栋具有典型民族风情的建筑里,藏着一家百年老茶馆。茶馆内设有很多木炕,不管是远来客商,还是附近街坊,无拘无束地围坐一起,喝茶,聊天。“百年历史,烹茶的技艺在变,不变的是人们对茶的钟爱。”茶馆第四代经营者买买提克力木·买买提说。
6月13日,在新疆喀什古城景区“古丽的家”旅游家访点,当地居民和游客欢快共舞。新华社记者胡虎虎 摄
古老的土陶技艺在喀什流传至今。喀什市文旅局文物办公室负责人米热卡米力·买买提说,喀什曾出土大量陶制品,通过丝绸之路,这些工艺精湛的土陶器被带到河西走廊,传入中原腹地,成为中原百姓家中备受欢迎的生活用品与装饰品。
祖里甫卡尔·阿巴拜克力是当地土陶工艺的第八代传人,他对制陶工艺始终精益求精。“千百年来,不管生产工艺如何变化,祥云、仙桃、牡丹、葡萄等图案一直是土陶制品的主要纹饰,这些在我国其他地方象征着‘福禄寿喜’等美好祝愿的文化符号,同样被喀什各族群众所喜爱。”他说。
千年来,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世代伴随着喀什居民成长,文脉流韵滋养着这座古城繁盛至今。
时下,徜徉喀什街头,各社区广场都能看到居民们欢快地歌舞、娱乐。京剧与秦腔同台竞艺,二胡与手鼓和谐成趣,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藏族的锅庄舞、塔吉克族的鹰舞、动感时尚的街舞……不同民族、不同习俗的人们在这里共同生活、相互学习,其乐融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流光溢彩,千年古城展新颜
喀什古城的每个清晨,都有别样惊喜。
晨光熹微时,长号响亮、鼓点飘扬、丝竹悦耳,喀什古城开城仪式准时上演。演员与游客在欢快的乐声中纵情舞动。在这里,汉代的“班超”与清朝的“香妃”同台迎客,骑毛驴的“阿凡提”和穿着艾德莱斯丝绸的当代少女翩翩起舞。
4月21日,在新疆喀什古城景区,工作人员跳起舞蹈欢迎远方来客。新华社记者丁磊 摄
分布在古城各处的遗址故居、亭台楼阁,无声地诉说着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汇聚交融历史。事实证明,喀什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始终是喀什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更是喀什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走进喀什古城,曲径通幽的街巷、错落有致的民居、随处可见的木雕、铁艺、绘画,无不展示着这里的悠久历史和浓郁风情。如今的喀什古城已是闻名海内外的“活的古城”。
2010年,一项投资70多亿元,涉及20多万人口、8平方公里面积的老城区危旧房改造民生工程全面启动。此后7年时间里,喀什老城7000多户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在保留原有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得到修缮加固。改造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
喀什古城还依托着丰富悠久的历史底蕴,打造出众多旅游“打卡地”和特色街区,吸引大批创业者为古城带来新鲜活力。
在喀什古城一家名为“入迷文创”小店里,“90后”小伙儿麦吾兰·图拉克用民族传统服饰和颇具特色的文创旅游纪念品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如今,他又把店铺开到了网上,通过“直播带货”直接面向海内外消费者。“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的特色文创产品被更多人喜爱。”他说。
作为开放式人文旅游景区,喀什古城因风格古朴又充满时尚感,成为“天然的摄影棚”。当地人眼中的寻常巷陌,如今成了广受欢迎的“网红”取景佳地。
在新疆喀什古城景区,麦吾兰·图拉克(右)和摄影师为顾客拍照。新华社记者丁磊 摄
店门口,摄影师陈强和阿布都艾尼·努尔买买提向过往游人“炫耀”着拍摄技术。他俩的摄影工作室在当地小有名气。“我俩都是旅拍摄影爱好者,想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让更多游客记住喀什的花草树木、风土人情。”陈强说。
今日喀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注入强大新动能。新时代,喀什产生了一大批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爱岗敬业的劳动模范、无私奉献的驻村干部。“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勇救落水儿童长眠冰湖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人们称赞他是在云端上守卫这方热土的“帕米尔雄鹰”。如今,根据拉齐尼事迹改编的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已搬上银幕,讲述了拉齐尼一家祖孙三代在帕米尔高原戍边护边巡边的故事,真实可感的英雄形象深深打动着观众。
东联西出,黄金通道向未来
南依昆仑,北临天山,喀什自古便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是中外商贾云集的商埠和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之地。法显、马可·波罗等历史名人,都曾在喀什留下足迹,国人熟知的唐僧玄奘法师“西天取经”也到过这里。
6月13日,游客在新疆喀什古城景区东门观看开城仪式表演。新华社记者胡虎虎 摄
位于喀什市郊的莫尔佛塔便是唐代一座佛寺的遗址。传说玄奘归国途中曾在这里短期居住,并于这座寺院内讲经说法。
往事越千年。今天,航空快运和“钢铁驼队”“缩短”了喀什联通国内外的距离,这座丝路重镇的文化经贸交流枢纽地位逐步凸显、国际大通道建设日新月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
6月9日,“中吉乌多式联运通道+陆海新通道测试班列”接发车仪式在喀什北站举行。25辆满载集装箱货柜的大卡车从喀什发车,到达吉尔吉斯斯坦奥什火车站后,将转由铁路把货物运往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今后,喀什将进一步发挥“东联西出”“西引东来”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各方合作,打造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物流通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中吉乌铁路”“中巴经济走廊”的起点城市,喀什还持续加大对跨境电商、融资租赁等新业态的扶持和培育,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助力企业不断发展,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
新疆喀什综合保税区外景。新华社记者胡虎虎 摄
喀什综合保税区里,一批现代化企业落地生根,一辆辆满载货物的车辆穿梭往来。园区2022年完成跨境电商货值12.9亿元,同比增长291%。成立于喀什综合保税区的中顺电子商务(新疆)有限公司专门经营外贸生意。“我们把货品从长三角、珠三角汇集到这里,再发往中亚、欧洲等地,目前每天处理电子商务订单达12万单。”总经理张琪说。
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喀什未来将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深入挖掘丝路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凝聚民族精神。
昆仑流韵,古道遗珍。扎根中华文明沃土,丝路明珠熠熠生辉,生机勃勃。喀什,正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持续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记者:李自良、曹志恒、于涛、高晗
编辑:王曙晖、杰文津、刘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