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飘香,书韵流传。毛笔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位居“文房四宝”之首,承载着灿烂光辉的中华文化。而烟台作为底蕴深厚的文化之地,非遗技艺随处可见, 莱州毛笔制作工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技艺之一 。
(资料图)
毛笔,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传统的书写绘画工具。 据《掖县县志》和《莱州府志》等资料记载,在清朝康熙年间,莱州(当时的掖县)便出现了诸多毛笔作坊,并且一度成为当地的四大贡品之一,年年向京城进贡。
时至今日,莱州毛笔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全国名气不减。 画坛泰斗、书坛大师刘海粟先生参观了掖县制笔厂后曾挥毫泼墨写下“掖笔纵横,蝉蜕龙变”八个大字,对莱州毛笔的首肯可见一斑。1982年,在全国第二次毛笔质量评比中,莱州毛笔击败著名的湖笔一举夺冠,被誉为“状元笔”。2006年,“莱州毛笔制作工艺”被烟台市政府录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被列为山东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莱州毛笔开峰尖细,书写流利,柔而不软,刚而含蓄,经久耐磨, “圆、健、尖、齐”四德兼备 。
莱州毛笔从选料到制成,需经过选、配、垫、梳、圆、修、捋等 120多道工序 ,复杂而冗繁。共有290多个规格,400多个品种,各因其材,各成其笔。按笔头长度分,有大楷、中楷、小楷;按笔头材料分,有狼毫、羊毫、兼毫、紫毫(山兔毛)、金鸡毫、石獾毫及胎毛笔等。
其中以纯狼毫制作的毛笔最为珍贵。 只有黄狼尾部的毛方能制笔,再加上手工制笔工序多而复杂,所以从原料积攒到一支上乘毛笔的制成,大约要耗时三年之久,由此可见莱州毛笔之金贵。唐代诗人白居易钟情紫毫,更是作出“千万毛中拣一毫”的咏叹,道尽了毛笔的精工细作与集腋成裘的艰辛。
毛笔制作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之首是取材羊毫的“湖笔”,“北派”之首则是莱州毛笔。但在工艺流程上,二者却有着根本的区别。“南笔”几乎全是干作,而莱州笔的制作离不开水,水的使用增加了灵性,莱州毛笔也因而具有了“圆、健、尖、齐”等特点,因而备受青睐。
在众多工序中,最考验功夫的就是齐、垫、圆。 在制作时,要把用石灰水脱脂清洗后的笔毛捏成一撮一撮,挑起一撮,在水里浸润之后,左手捏笔毛,右手捏梳子,一点一点把杂毛剔除。随后要用左手持一块木板,右手持笔毛,一根一根地将笔毛贴服在木板上,以达到对齐笔毛的效果。左手掐、右手抽、一抖一抖极富韵律,水洗后滑亮的笔毛在木板上次第铺开,油润而富有光泽。
也就是这“齐”的一步,决定了笔工是否合格。如果“齐”是基本功,那么“垫”则是考验笔工的悟性。莱州毛笔开峰尖细,书写流利,含水不漏,欲滴不能,靠的就是“垫”的功夫。
在毛笔制作过程中,每一位笔工的全手工制作,靠的是手摸、眼看,凭的则是经验和悟性。
百转千回,匠心独运,使得莱州毛笔“圆、健、尖、齐”四德兼备,又兼顾“精、纯、美”三义。 收放自如,刚柔并济,书写流利,经久耐用。
毫端生花,墨海游龙。或气势磅礴,或棱角刚劲,或姿媚丰腴,莱州毛笔,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运转自如。如今,莱州毛笔已成为书画界人士的首选用笔并为社会各界人士所喜爱。
图源:花开莱州
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 朱桥状元笔研学基地 亲自看一看。基地建有状元笔博物馆、红色丹青馆、书画创作厅、生产工艺展示车间等多个功能模块。
你可以在这里目睹莱州毛笔的诞生过程,也可以带娃来研学打卡,度过充实的亲子时光,还能开拓眼界、增长见闻~
在非遗传承人滕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毛笔制作现场,滕老师从制笔的起源、选材、工艺、流程进行了细致讲解:“制笔有120多道工序,其中齐毛、垫毛、切毛、梳毛等工序尤为重要,黄狼尾尖下方最适合制作狼毫,羊毫偏软,好的毛笔讲究四德:尖、齐、圆、健……”在讲解的过程中,你会详细了解到莱州毛笔的制作技艺及制作过程,对非遗文化有更深刻、全面的认识,也能切实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涵。
现场体验环节更是印象满满!巧手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也可以挥毫泼墨,通过实践感受莱州毛笔的魅力。
图源:花开莱州
走出制笔工作间,来到状元笔博物馆。一件件材质各异,风格奇特的毛笔让人大开眼界,尤其陈列在展室中央的状元笔更是独树一帜,别处难寻。
丨朱桥状元笔研学基地丨
地址:莱州市朱桥镇苗家村
导航:
状元笔展示基地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X051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