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找到薄弱学科中适合自己的突破办法,重新被激发和点燃。
【资料图】
——————————
小Y是初中二年级的一个女生,心理课上我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到她,因为她“戏很足”,回答问题也如讲故事一般,声情并茂、眉飞色舞,看起来是个内心情感很丰富很细腻的孩子。近日,小Y的班主任石老师找到我,说因为小Y偏科严重,语文相对比较好,数学则显得薄弱,于是班主任和数学任课教师找她单独谈话,希望帮她改善一下学习方法,同时鼓励她在数学上加把劲儿。没想到这么一谈,小Y开始鼻涕一把泪一把地诉说小学时因为数学考试表现不太好,被一位数学张老师在班里当众提问,还质问她“到底会不会”。小Y是个内心细腻敏感的女生,哪里受得了这种对待,当时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从此对数学有了心理阴影。石老师觉得有点儿聊不下去,所以通过劝慰让小Y情绪平复下来,又推荐小Y跟我聊聊,于是预约了咨询。
小Y很乖巧地按时来到咨询室,坐下后我开门见山地问:“小Y,石老师大致向我介绍了你的情况,你能不能再仔细跟我说说,我能怎样帮到你呢?”
小Y说:“老师,我现在就是对数学有心理阴影,平时上课作业都还好,一到数学考试就完蛋,脑子里一片空白,似乎身边所有人都化身为老张,就是当年那位数学老师,在旁边指着我笑着说:‘哈哈哈,你什么都不会!’”
“听起来,这位张老师当时对你的态度比较让你难以接受?”我问她,也想判断一下创伤的程度。
“是挺难接受的。我的数学的确不好,那时老张刚接我们班数学课,又是班主任,她很严格,我有点儿怕她,那天数学小测验我考了70多分,我记得特别清楚,其实比起之前我都算进步了,只是在班里还是垫底的。老张就当着全班同学让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我答不上来她就问我到底会不会。旁边还有同学帮腔说:‘你给我们班拉低了多少分啊。’我当时很崩溃。”小Y说。
“听起来张老师的态度并没有很过分,同学虽然有点儿落井下石,但也没有太大过错。问题的关键是你接受不了,对吗?”我问她。
“对,是这样的。”小Y说。
“听完你的描述,我看到尽管数学是你的弱项,但实际上你很在乎自己的数学成绩,也非常想努力提升,只是找不到有效的方法。而且,你很不愿意让大家看到你的这个薄弱环节,所以当老师对你的数学表现不太满意,并听到了同学比较负向的评价,你会觉得颜面尽失,心里非常难受,以至于这个经历对你的影响波及了现在的数学考试。是这样吗?”我重构了对她的问题描述。
小Y点头说:“的确是。老师,听您这么说完,我也发现了我非常在意别人,尤其是身边的人对我的看法。”
“那其他学科的老师有没有指出过你的不足呢?你的感觉又是怎样的?”
“也有过。但我就觉得自己改了就好了,没有感觉难受。”小Y说,“老师,我是不是过于在意别人怎么看我的缺点?”
“说明你不太能接纳自己的缺点,所以当别人指出你不愿意面对的缺点时,你会有些‘恼羞成怒’,激发比较强烈的情绪体验。”我说。
“对,数学就是我的死穴。”小Y调侃道。
“成为‘死穴’是需要你的许可的,如果你不赋予它这么大的意义,它就不是。你能不能说说,数学不好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问她。
“不聪明、愚蠢、笨。语文谁都能学好,但只有思维灵活、聪明的人才能学好数学。”小Y说。
“小Y你看,学好数学被你赋予了如此重要的意义,意味着‘聪明、灵活’,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语文真的是随随便便谁都能学好的吗?”我问她。
“好像也不是,我们班一些数学很好的同学,语文确实一般,他们很头疼阅读写作,而那些对我来说就比较轻松。”小Y似乎想明白了什么,“所以,老师,语文好也可以意味着‘聪明’吗?”
“当然了!我们每个人的优势智能不一样,所以擅长的科目也会不一样,就像5个手指不一样长,但都各有用处。当你的优势智能和思维习惯跟这个学科匹配得比较好时,学这个学科就会比较轻松,反之就会感到困难,这很常见。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并了解自己的优势智能,然后利用自己的优势去探索学好不擅长科目的路径。”我肯定地说,然后问她,“你在数学中有没有一些知识,或者一类问题是你感到相对轻松一些的?”
小Y想了想说,“可能在需要阅读理解题意的部分就会比别人容易做好,但需要逻辑推理或计算的方面就很糟糕”。
“小Y你真棒,悟性很好啊。你看你已经在尝试停止‘一听数学就头大,越学越沮丧’的恶性循环,开始分析问题情境,找出突破点了。”我由衷地称赞她。
“谢谢老师,我也觉得心中豁然开朗了,感觉数学不是那么可怕,可以尝试去训练一下逻辑思维和计算。”小Y也有点兴奋,眼睛里有了光彩。
之后,我们又简单做了总结和梳理,便结束了咨询。石老师后来给我的反馈让我很欣慰:咨询之后小Y主动找到了数学老师询问方法,对于老师的建议也都认真尝试,数学老师对她的进步给予了极大认可,现在数学方面已经有些起色了。
咨询师感悟:
小Y是个内心丰富,又敏感细腻的孩子,这样的孩子通常都会在感性认知方面比较见长,对需要理性和逻辑分析的方面显得相对薄弱。但小Y心气很高,她明明了解自己的特点,但对学不好数学始终“耿耿于怀”,以至于小学数学老师的一次当众提问,就让她感觉像被“点了死穴”。
升入中学后,小Y仍陷在学不好数学的无奈和被动中,不知道自己能做点儿什么改变现状,所以心理的防御机制启动,让她把数学考试受影响“甩锅”给小学的那次经历。当我们通过咨询带她看到问题的全貌,正视自己的优势智能,并尝试找到薄弱学科中适合自己的突破办法,她便被重新激发和点燃,可以不再花费心理能量去对抗负性情绪,而是全力以赴去突破和成长。
从小Y的案例中,我也有感而发,如果家校始终保持良好沟通、协作互补,在一些问题发生时,不是陷入问题情境相互指责,而是共同关注解决途径,很多的问题也许就不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了吧。
小月儿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