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平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条子河下游西湖湿地治理工程项目,充分发挥条子河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改善区域小气候和小环境等生态功能,为辽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整体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 潘硕 摄
又是一年六五环境日。
初夏时节,广袤的吉林大地,抬头看见“天空蓝”,放眼望见“生态绿”,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久前,《2022年吉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晒出了我省生态环境质量的“绿色成绩单”——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居全国第九位;水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全省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1.8%;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省连续12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安全得到有效维护,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圆满完成。
亮眼的成绩单凸显出吉林绿色发展的“含金量”。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美丽吉林建设正在进行。
污水变清引鸟来
在四平市西湖湿地公园,67岁的张宝新像往常一样骑着单车在附近锻炼,“谁能想到以前的臭水沟如今是这样的光景,用‘鸟语花香’形容不过分吧。现在好多鸟都回来了,白鹭最多,还有灰鹭……”远处的湖面上白鹭翩飞,张宝新随手拍下,发到了朋友圈。
小镜头定格大变化。让张宝新感慨的这片湿地是由四平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打造”出来的。“对于严重缺水的四平市来说,‘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的治水模式功不可没。”四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宏宇说,东辽河是辽河的源头,东辽河的治理不仅关系四平的发展,更关系到东辽河下游地区的水质环境。“目前四平市污水处理厂不仅解决了四平市城区排水管网日收集的约13万吨污水,同时深度处理后的尾水流经西湖表流湿地,进行再净化,最后进入东辽河的支流条子河。”
走进花园式的四平污水处理厂,绿树成荫,花香鸟鸣。记者沿着污水处理的沉砂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一路走下去,城区排水管网流入的黄褐色污水逐渐青绿。
郭宏宇介绍,2022年四平全域消除五类水体,全市10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80%。“经过处理的污水不仅全部实现了一级A标准排放,还通过中水回用的方式,用于工业用水、园林绿化、西湖湿地补水等方面。”
“2022年我省完成18座污水处理厂(站)扩能建设,新增处理能力19.85万吨/天、管网500余公里,68座县级及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一级A标准排放。”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肖尊东介绍说,水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是水污染治理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方向,我省积极谋划实施了一批源头区涵养林、生态缓冲带、尾水湿地和河口湿地等项目,统筹好“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共治,全面提升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蓝天常在空气常新
6月3日,风景秀美的图们市嘎呀河畔,56岁的盛元斌正沿着河岸快走,这是他每天的锻炼方式。“图们这两年空气是真好,河边锻炼神清气爽,特别适合养老。”
蓝天常在最能给老百姓带来幸福感,空气清新了,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2022年,图们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100%,与前一年度相比,上升0.8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为13微克/立方米,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图们鲜明的生态标识。
“我们图们的‘100%’可不只有这一个。”图们市副市长杨文一骄傲地说,“去年,我们秸秆离田处置完成率也实现100%。”杨文一说,图们市紧紧围绕“生态强省”“生态立州”战略,以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总抓手,常态化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的同时,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和清洁能源使用,连续三年秸秆禁烧“零火点”,清洁能源供暖也已初具规模。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干得好不好,老百姓满不满意是评判标准。标准更高一些,举措更实一些,蓝天的成色就更足一分。”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副处长韩长鹏介绍说,“去年,我省各市(州)连续两年全部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省PM2.5浓度首次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指导值,降至25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数据以来历史最好水平。”“吉林蓝”持续在线,人民群众“爱蓝天”的热情被充分激发,“护蓝天”的办法就更多。
韩长鹏说,下一步我省将在大气污染源的管控上制定更加科学、更加精细、更加严格的标准,进一步健全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守护好“吉林蓝”。
发展底色绿意浓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生态强省战略,我省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旗威介绍说,“2022年,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多项指标实现了历史最好,生态环境保护的每一项工作都在稳步夯实。”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稳步推进,自然生态保护监管力度不断加大,部分地区生态退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稳固。
2022年,我省完成造林绿化221.4万亩,建设中西部农田防护林体系28.4万亩,退化林修复10.3万亩,森林抚育157.64万亩,森林质量不断提高;完成草原修复21.74万亩,退化草地得到有效治理。新认定公布省级重要湿地16处,全省省级重要湿地达到37处,新建省级湿地公园4处,湿地保护率达到45.22%。
随着我省生态强省建设的不断推进,长白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东部天然林保护、中部黑土地保护、西部河湖连通工程效益凸显,东辽河、查干湖治理保护等标志性战役均取得重大成果。
记者在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我省正在积极推动《美丽吉林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思路框架——确定了“绿色、安全、肥沃、优美、富饶、创新”的六大美丽取向,提出了“寒冷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样板区”“全国黑土地保护核心与绿色农业示范区”“北方生态屏障关键区”“绿水青山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典范区”的四大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引领”“安全筑底”“黑土强基”“环境增彩”“两山推动”“制度赋能”的六大战略路径。
张旗威说:“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推动《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尽快完善相关内容,力争在今年9月26日——我省第三个‘吉林生态日’之前发布实施,为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打造吉林样板、提供吉林经验。”
原标题:厚植底色 向“绿”而行 ——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建设扫描
编辑:张靓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