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1月11日,广东省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关于推广使用<东莞市商品房认购书(范本)>的通知》,自今年3月1日起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中关于“乙方可在认购书签订之日起两个自然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解除本认购书和退还定金,如双方尚未签署《商品房买卖合同》的,甲方应当解除本认购书并退还定金”的表述,引起了舆论广泛关注。随之,“东莞是国内目前唯一出台‘无理由退房’政策的城市”这一说法不胫而走,甚至有人将其与“网购七天无理由退货”类比。
从购房者角度出发,为了减少买卖双方发生购房纠纷,用“两天无理由退定”的方式,给购房者一个冷静期、思考期,是合理的,也有利于市场稳定。但是,媒体把“两天无理由退定”解读为“两天无理由退房”,显然是领会错了政策的真实含义。“退定”与“退房”,一字之差,但内涵相差巨大。前者只是认购合同,后者才是买卖合同,前者是意向、后者是行动。从意向转为行动,必须签订正式买卖合同,并按规定缴纳房款。把“退定”解读为“退房”,极容易引发更多买卖纠纷。
事实上,东莞在政策上的表达是非常清晰的,就是“无理由退定”,且仅指商品房认购书。少数媒体在解读政策时,不把“定金”两字看清楚,仅仅注意到“退还”二字,等于人为地把买卖双方的认购关系上升到了买卖关系,岂有不出问题之理?
所以说,对政策的解读必须客观、真实、理性、合理,尤其不能断章取义、想当然,更不能扭曲本意。否则,就容易造成误解,造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混乱,容易产生模糊地带,从而让不法分子、投机分子钻空子。
从现实情况来看,近年来政策被误读和过度解读的现象并不在少数。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障合理融资需求”的要求,就被一些人误读为货币政策将全面宽松,显然是一种过度解读或误读。又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分类调控”调整为“分类指导”,又被一些人解读为楼市将全面放松;“禁售燃油车”的话题,被某些自媒体平台过度解读后,对市场稳定、居民心理预期等产生了不利影响。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在经济运行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如何正确、理性、客观、合理地解读政策,包括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政策,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政策的含义,不能有效地分析政策的意义和作用,就很难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很难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只有准确把握政策内涵,正确理解政策含义,掌握政策边界,才能使政策的执行效率最高、作用最好、效果最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