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胡同聚集多家大型文化企业
日前,位于北京东城区的青龙文化创新街举行开街仪式。这条有着500多年历史的老胡同经过近十年的清理整顿,现已变成北京宜居、宜商、宜游的样本,各种元素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据中关村东城园管委会副主任韩树凡介绍,目前这里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聚集了一批优质文创企业、胡同创意工厂和上万名文化产业人才,2017年东城园高新企业就实现总收入2336.4亿元,同比增长22.3%。
民居:老胡同升级为文化创新街
据了解,自2008年以来,市、区政府前后投入8000多万元实施青龙胡同环境改造工作,架空线入地、公共空间改造、绿化美化等工程陆续开展,为街区内的原住居民、创意人士和文化企业打造一个和谐的社区环境。
2017年,东城园管委会、歌华文化集团、丹麦企业代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借鉴丹麦哥本哈根市老城有机更新的理念和绿色环保的生态技术,在青龙街区项目中实现宜居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在此合作下,东城园管委会邀请丹麦企业“筑土国际”为青龙文化创新街区制定概念性规划,通过建立交通系统、公共空间改造、环保的基础设施、挖掘文化遗产四个维度,在青龙街区内建设一条“青龙之环”的动线,带动区域环境提升及街区文化活力。
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东城园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从2009年起就有大型的文创园区企业进驻青龙胡同搭建创业平台,因为这里有歌华大厦、雍和大厦,里面聚集了很多大型文化企业,已形成文化企业生态要素。经过十多年的环境改造,这一街区的产业生态体系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已经形成文化产业集群,目前拥有900多家文化创意企业。
据介绍,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中关村东城园还努力为企业打造服务平台,结合产业定位和青龙街区发展实际,积极推动青龙文化创新街区健康发展,已改造建成5个胡同创意工厂,7个科技创新型孵化器,获得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形成文化名企云集、文化人才众多、金融机构集中扎根入驻、创新孵化活跃、服务体系健全的产业集聚区域,成为东城园文化科技、文化金融发展的新名片。
据了解,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推动旧城改造,东城区作为城市核心区域,结合最新北京市新总规,开始推进青龙文化创新街区、白塔寺再生计划等一批城市有机更新项目。据东城园相关负责人介绍,青龙项目是源于十年前中关村雍和园建立之初园区企业缺少办公空间,管委会通过深入调研老城胡同环境改造与胡同办公空间合理利用,找出了腾笼换鸟的模式,在东城区政府大力支持下,建设了一批胡同创意工厂,青龙胡同成为北京市最有名气的“胡同创意工厂一条街”,聚集了众多文化企业和文化人才。
未来:打造北京最具活力街区
据了解,作为今年“2018创意点亮北京”活动的主会场,青龙文化创新街区在本届活动期间举办中丹系列活动:“青龙胡同改造及丹麦设计展”——展示青龙文化创新街区项目发展历程和成果,展示、推介中丹创新中心建设所应用的丹麦可持续发展相关技术、设备、设施。将由中丹城市领导、专家、设计师与居民一起见证两市在可持续性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推进的合作成果。设计周同期举行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从北京与哥本哈根双城角度探讨设计与宜居城市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同时,在“新邻里”计划带动下,青龙文化创新街区将继续打造社区共融、产业共融、文化共融的可持续发展街区,未来,北环试点工程成果推广至整个青龙街区,在全面提升街区环境品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以多元化合作的方式整理、挖掘街区内的可利用空间,深入挖掘地区历史文化遗产,实现产城融合,实现“浸入式”的街区改造模式,全力打造无围墙文化产业园区,将青龙文化创新街区打造成为北京宜居、宜商、宜游的最具活力区域。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东城园GDP完成862.8亿元,同比增长7.7%;实现区级税收44亿元,占东城区区级税收总量的25.6%;规模以上企业共1105家,总部企业162家;主板及海外上市企业共15家,新三板挂牌82家;园区孵化器14家;东城园高新技术企业428家,实现总收入达到2336.4亿元,同比增长22.3%。(记者 赵新培)
关键词:
东城
中关村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