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正式揭牌,成为上海“一网通办”最重要的载体——一个通过数据共享和交换来连通“信息孤岛”的“智慧大脑”,给企业和百姓带来更多便利。
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主任朱宗尧说,上海正在加快建设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由“多头跑”到“进一门”,“线下跑”到“网上办”。原先上海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网上办事入口,但找起来较麻烦。现在建设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总门户,实现“一把钥匙开所有门”。
大屏幕前,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演示操作程序——点开“中国上海”网站,从置顶的“一网通办”里可以看到:个人办事、法人办事、事项清单以及各职能部门的通道入口;点击“我要办”,个人可办理户籍、社会保障等31类事项,企业法人可完成设立变更、准营准办、资质认证等34类事项。
大数据中心是“一网通办”3个载体中的一个。另两个是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和依托在线服务平台的各个节点。大数据中心是“一网通办”最重要的推进主体。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是“一网通办”的基础性平台,是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总门户、总操作台、总数据库。各个节点是面向群众和企业的窗口,包括各种政务APP、政务微信公众号等。
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
7月16日召开的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大会提出,通过几年努力,力争基本实现政府政务服务工作以部门管理为中心向以用户服务为中心转变,基本建成“一网通办”框架体系和运作机制,基本建成整体协同、高效运行、精准服务、科学管理的智慧政府。
数据整合共享、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和广泛深度应用,是“一网通办”重点要突破的“三个关键”。
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一网通办”工作聚焦重点,突破瓶颈,真正做到从“群众跑”到“数据跑”;进一步减环节、减材料、减证明、减时间;创新个性化服务和主动服务,突出特色亮点,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部门“端菜”到企业和群众“点菜”。
针对群众和企业反映的“不知道办一件事要跑多少个部门、需要准备多少材料、准备什么样的材料”等问题,上海重点推动100项量大面广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主题式套餐服务。
静安区开发的“智能导引服务系统”通过梳理企业办事的各种业态、场景、情形,以情景引导的方式,将有关信息在表单中自动生成。静安区行政服务中心(政务数据管理中心)主任陈波说,“导引系统就是服务系统”。
上海吉蛙大京餐饮管理公司要申办食品流通许可证,经办人杜平在静安区行政服务中心体验大厅里自助上网查询后,系统为他生成了一张个性化的“办事指南”。他说,回去后只要按指南要求在网上提交全部材料,就可以顺利办完手续。
上海市工商局副局长阮力介绍,今年3月底,市工商局和公安局、税务局一起建设的上海市开办企业“一窗通”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实现了开办企业流程再造,压环节,减时间,开办企业必须环节从原来的7个减少为3个,时间从22天减少为5天。
勇于担当 敢动“奶酪”
推进“一网通办”动的是奶酪,碰的是利益,必须勇于担当、压实责任。
徐汇区是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区。徐汇区区长方世忠告诉记者,正在加快推进的区行政服务中心政务实体大厅2.0版改造要体现“一网通办”的最新理念和未来趋势,有法人和个人事项综合受理大厅,有24小时自助服务大厅,更有城市网格管理服务大厅和大数据治理创新实验室。方世忠说,加快构建“指尖上、家门口、一体化”的“一网通办”工作体系,要在转变观念、技术赋能和空间重塑等方面下功夫。
要推进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就要大力推进各领域跨部门、跨业务流程优化和协同办理,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据上海市住建委建筑市场监管处副处长鲁超介绍,今年3月1日,“上海市建设工程联审共享平台”,即设计方案、施工许可、竣工验收“一网通办”平台上线,至7月23日,已有267个项目在平台上办理。宜家上海临空项目副总监王良平说,以前要开个商务车,得将需要审批的方案图纸打印十几套,挨个部门送,现在只要把电子图纸上传到平台就可以等待审批了,省时省力。
浦东新区的企业服务中心几乎全是综合窗口。中心主任蒋红军告诉记者,新区19家行政审批机关的审批职能已全部进驻企业服务中心,区级事权的16个部门129项企业市场准入事项全部纳入了“单窗通办”,企业无论在哪个窗口办理,都是一样“一窗受理、分类审批、一口发证”。蒋红军说,浦东在实现新型政务服务机制的同时,努力确保证照分离改革“放得开、管得住”。针对照后证前监管盲区,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及时告知企业所需办理的许可证,及时跟踪企业的办证情况,及时评估企业的信用等级和存在的监管风险,及时公开企业的处罚信息,有效提升了科学化监管手段,体现了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关键词:
一网通
政务服务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