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八闽,全国迎来第40个植树节之际,福建各地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2018年国土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工作分解到位,再次掀起植树造林热潮。
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的新形势下,新福建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努力作为。目前,福建各地干部群众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森林面积稳步扩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森林覆盖率65.95%,连续39年保持全国首位;2017年福建省GDP跻身“三万亿俱乐部”,其中林业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民众也在“人情”(生态自觉)和“法理”(司法保障)二者兼备中感受获得感。
创意义务植树受捧1900多万人次,种树6000多万棵
“快快成长不负春光。”已经是一年级学生的“小志愿者”柔柔在父母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完成挂树牌、除草、松土、剪枝、浇水等操作,然后将写上许愿话语的小标牌系在红花继木枝头。这是柔柔一家第二次参加福建环保志愿者协会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去年植树节前夕,柔柔一家在平潭三十六脚湖畔种下的多棵树苗,如今已经绽放红艳艳的星条花瓣。
据了解,2010年起,福建环保志愿者协会连续在平潭岛开展“碳汇林”植树护树活动,累计种植高山榕、大叶榕、南洋杉、木麻黄等树苗100多亩。该协会今年组织的创意义务植树活动同样受捧。3月11日,数百名参与活动的民众都获得《护树护绿证书》,大家别提多自豪了。
在“国家级生态乡镇”安溪县蓝田乡,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义务植树活动的创新开展。3月9日,全乡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乡直单位负责人等50多人,到“樱花小镇”建设现场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当天种植了樱花、紫薇、梅花、茶花、香樟等观赏树苗200余株。
在福建,创新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已成规模,“劳模林”“同心纪念林”“福文化林” 等创意植树造林遍布城乡。2010年以来,全省启动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大力组织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共创建绿色开发区135个、绿色校园1572个、种植珍贵树示范村(绿色家园示范村)3552个、绿色乡镇474个、绿色村庄7288个,公路、铁路绿色通道新增绿化里程2.29万公里。福建省妇联、共青团组织积极组织妇女、青少年参与“保护母亲河”和“三八绿色工程”等植树造林活动,也为绿色八闽增添许多靓丽风景。
福建省干部群众义务植树劳动热情持续高涨,已经成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源源不断的动力。据统计,2017年,福建省参加义务植树1923.96万人次,完成义务植树6742.56万株,验收乡村生态景观林1.14万亩,完成年度计划任务114%。
福建植树护林深入人心,优良传统得以持续弘扬
福建群众自古喜欢植树护林,建设绿色生态的优良传统不断得以弘扬。
解放初期,以“四有”书记谷文昌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漳州东山县人民造林治风沙,建水库打水井,抗旱排涝,种下1000多万株木麻黄,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山旧貌,把一个荒岛变成了宝岛。
福建长汀县曾经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直线下降,引起了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福建省委、省政府将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全省“为民办实事”项目加以推进。如今的闽西革命老区,到处绿水青山,林业经济迅速发展,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生态美景。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植树护林工作,有效推进绿色生态质量稳步提升。据统计,“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共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1681万亩,其中人工造林693万亩,超额完成任务。2017年,全省造林绿化完成面积为133.6万亩,厦门、泉州、福州进入国家生态市行列,64个县(市、区)获得省级以上生态县(市、区)命名,其中32个县获得国家级生态县命名,新增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3348公顷,城市(县城)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05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06平方米。
“苍松挺拔耸云天,阅历沧桑几百年。”一片参天古树将泉州洛江区虹山村村口与周边山脊连成一道屏障,树下排列着清朝道光年间的护树碑和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树立的文物保护标志。春暖时节,成群游客在虹山村的“水尾保护小区”一带听松涛观流瀑,流连忘返。
“我们这里的先民就有爱种树和爱护树的好传统。”村民老彭热情地向往来的游客介绍村口古老保护林的由来。据考证这是全国最早的保护林,比湖北神农架的古代保护林早了40年。村民世代种树护树,不断巩固森林生态成果,森林面积持续扩大,如今,虹山成了“泉州市后花园” 美丽乡村生态旅游景区,不断释放生态红利。
“120级台阶”的生态渊源,生态司法护绿八闽
福建不但有爱种树的传统,生态司法保护也由来已久。
与泉州“护树碑”相呼应,在茶乡安溪县潘田村古驿道,有一段120级石阶的“护树岭”,建于清朝末期。据村民家谱记载,当时发生多起乡民春耕引燃山火案件,官府责令相关人员补种树木以示惩戒,一名村民闻讯主动在陡峭的古驿道路段承建这120级台阶,既方便行人,又宣传了植树护林理念,受到官府与乡民的褒扬。
此举影响深远,村民义务植树和管护山林的做法世代传承,并见诸多份族谱。现在,受影响的附近村庄一带森林覆盖率一直居茶乡山区前列。
顺应民意,福建在司法实践中注意保护森林生态,在全国率先尝试恢复性司法路子,探索出“补植复绿机制”获得成功。
闽清县男子张某在一次“炼山”时烧掉大片林木,造成二十几万元经济损失,曾被法院一审以失火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3个月。当地检查机关发现,这名男子具有积极赔偿损失、落实补植复绿、与受害方达成谅解协议等多项从宽情节,于是依法提起抗诉,建议改判有期徒刑3年以下并适用缓刑。最终,张某得以持续种树,履行恢复生态责任。
这种宽严相济的司法政策,破解了当事人“服刑期满,荒山依旧”的难题。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25日,福建省共办理“补植复绿”案件1604起,设立“补植复绿”基地19个,补种林木20多万亩,成活率达89.4%。生态修复机制也逐步从涉林案件推广运用到大气、水流、土地、矿产等领域,生态司法保护的“福建样本”已在全国推广运用。
“办理一个案件,取得恢复一片青山又挽救一个家庭的社会效果。”正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李明蓉表示,“补植复绿机制”在依法惩治犯罪的同时,又使受损的生态资源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偿和修复,巩固了绿色生态成果,有力地为福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保驾护航,福建人民种树护林的热情将在法治轨道上得以坚实保护。
关键词:
福建
法理
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