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秀美,关键在水。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水是生产之要,也是生态之基,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名片。
跨江而居的南京,河湖“星罗棋布”。但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中,污染多、生态差等一系列问题曾困扰着大大小小的河湖。
全面消黑、消劣、建设美丽生态河湖……南京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不断“更替”治水目标,不断“夯实”治水举措,深入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河道到两岸,从清淤疏浚到生态修复,从城市河湖到乡村水塘,持续进行一场又一场治水攻坚战。
金陵大地,一幅幅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秀美图景徐徐铺展。最新一次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市4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位列全省第一;28条入江支流水质全部达标;26条国省考城市黑臭水体省级季度监测全部达标。
铁腕攻坚
一百五十多条黑臭河道先后“摘帽”
前不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牵头主编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案例集》出版发行。该书汇编了全国14个城市的黑臭水体治理实践,我市金川河整治入选为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优秀案例。
金川河是鼓楼城北地区的一条通江干流,流域内共有同外金川河、西北护城河、南十里长沟主流等13条河道。2016年以前,金川河流域水质均为劣Ⅴ类,干支流水体状况基本为黑臭甚至重度黑臭。
如何治?源头发力!金川河治理过程中,抓住水、岸、网治理“三根线”,把准城市水体“污染多、补水少、生态差”的“三病症”,一口气开出了“控源截污、活水保质、生态修复”的“三味药”。
2016年以来,金川河流域通过“清淤疏浚+雨污分流”形成内外联治,“排口整治+拆除违建”肃清岸线面貌,“水位优化+引水调度”激发水体活力,“生态修复+景观提升”构建亲水空间。五年来,金川河流域累计完成清淤总量约50万立方,雨污分流建设完成772个排水单元,排口整治约500处,退让河道蓝线拆除违建共1.5万平方米,铺设引水管道5000米,河道生态修复3万平方米,金川河流域13条河道水质全部达Ⅴ类及以上,实现由黑臭到全面消黑再到全面消劣的“三步跃升”。流域内还打造了外金川河宝塔桥入江段、内金川河“清水浅流”、西北护城河小桃园段等多条生态河湖示范段和“回龙探珠”“三河听涛”“钟阜晴云”等多处滨河亲水平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秀丽画卷在金川河流域徐徐展开。
“金川河的整治是我市推动水环境治理的生动缩影。”市水环境提升办公室负责人竺兴宏表示,为落实国家“水十条”,2015年以来,全市域掀起了大规模整治黑臭河道高潮,出台的《南京市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方案》明确:通过实施控源截污、河道清淤、引流补水、生态修复、长效管护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中,累计150多条黑臭河道“摘了帽”,整治河道总长325公里、排口1938个,清淤465万方,生态治理230多处,拆除各类侵占河道蓝线建筑物510处约8万平方米,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目标。2018年,又整治了非建成区8条黑臭河道、99个农村黑臭池塘,并对新发现问题水体立行立改,全市域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三年行动
一批“黑臭河”变身“景观河”
“在第一阶段完成城区河道‘消黑’的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新一轮目标——全面消劣。”竺兴宏告诉记者,2017年底,我市出台了“水环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一系列目标——
2018年,巩固提升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达到长治久清;启动建成区消除劣Ⅴ类水体行动;玄武湖、月牙湖、莫愁湖、外秦淮河4个城市重要水体水质达到Ⅳ类;全面开展农村黑臭河道整治;全市域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基本构建全面覆盖、责任清晰、标准明确、运营规范、管理高效的排水设施管养体系。部、省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2019年,建成区基本建成雨污分流体系;巩固提升河道治理成效,防止黑臭现象反弹,保持水体洁净,实现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力争南湖、白鹭洲、乌龙潭、内秦淮河4个城市重要水体水质达到Ⅳ类。
2020年,重点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2%以上,Ⅲ类水以上优良比例达到省定目标,全市域消除劣Ⅴ类水体,建成区启动消除Ⅴ类水体行动,实现建成区水体水质有效提升、城市滨水空间绿化美化、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公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城市重要水体稳定保持Ⅳ类;水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河湖生态评价优良率达到70%,逐步构建和维护水体水生态系统,努力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整治目标。
围绕年度目标,我市也亮出了具体举措,包括:加快构建雨污分流体系、完善污水收集管网体系、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加快污水管网排查与修复、加快河道入河排口整治;实施生态补水与水系连通工程、实施重要水体水质提升工程、实施全市域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实施河湖生态治理工程等15项内容。
统筹河道上下游、左右岸、主支流,系统谋划,注重生态治理,打造河道景观……一系列“组合拳”,一批河湖迎来华丽转身——
珍珠河,每到樱花盛开季便成为南京最热门的网红打卡点。彼时,沿河1500多株樱花竞相开放,如云似霞。而此前多年,珍珠河露出来的只是一小段狭窄、水体发黑的臭水沟。2017年,此河启动整治后,按照“拆、截、清、修、引、测、管、景”八字治理方针,珍珠河经历了消黑治臭、消劣提升、景观升级的蝶变,先后整治排口6个,清淤约13000立方米,新建截流井4处,建设生态浮岛392平方米,清除杂树200多棵、灌木5000平方米,铺筑步道3500平方米。
“焕然一新”的内秦淮河也唤醒了很多南京人关于母亲河的“历史记忆”,其不仅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更成为一条休闲之河、活力之河。
全长约9.1公里的北十里长沟东支,是我市一条重要的入江支流。曾经,水质黑臭、化工围江、河道淤积、周边众多居民投诉不断,经过长期、系统的河道治理,如今,结合高标准、全覆盖的管养管护,北十里长沟东支全线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沿线绿树成荫,河水清澈见底,成了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真正蝶变为人水和谐的幸福河。
水域面积4.1万平方米左右的南湖,时下已是鸟儿的乐园,最新一次的调查显示,这里冬季分布的鸟类多达41种,其中不乏对水环境比较“挑剔”的水鸟……
按照流域统筹、系统治理、整体推进工作思路,2018—2020年,我市累计完成了南河、百水河、莫愁湖、南湖等210条河道水环境提升工程,完成了金川河、外秦淮河、北十里长沟东支、城南河、七里河、工农河、滨江河等入江支流治理,全市域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同时,完成河西北部地区引调水大循环以及武庙闸—珍珠河、大树根闸—金川河、太平门闸—香林寺沟、外秦淮河副支—月牙湖等主城水系连通工程,实施河道常态化补水,金川河、秦淮河、月牙湖、莫愁湖等一批河湖日日呈现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补短板强弱项
提升污水收集能力坚决打赢治理攻坚战
本月,完成扩建工程的城南污水处理厂将进入通水调试阶段,其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20万吨/日。这一次,是城南污水处理厂完成的第三次扩建。其不仅满足于服务范围内雨花经济开发区、岱山片区、板桥组团内不断发展对污水处理的需求,同时也将满足江心洲污水处理系统和城南污水处理系统的互联互通规划,解决江心洲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能力与不断增长的片区污水量之间的矛盾。
“河湖治理,病症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管网。”竺兴宏表示,黑臭水体形成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滞后,污水处理能力赶不上污水产生量。打赢污水治理攻坚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补齐污水收集和处理的短板。
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提升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2019年,江苏决定在全省县以上城市开展以“三消除”(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污水直排口、消除污水管网空白区);“三整治”(整治工业企业排水、整治“小散乱”排水、整治阳台和单位庭院排水);“三提升”(提升城镇污水处理综合能力、提升新建污水管网质量管控水平、提升污水管网检测修复和养护管理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我市随即出台《南京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方案》,并明确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包括:至2020年底,全市域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至2021年底,全市建成区消除污水直排口和污水收集管网覆盖空白区,基本完成建成区管网排查检测,完善市政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得到有效提升,镇街污水处理设施实施全覆盖全运行,建立新(改、扩)建污水收集处理项目可追溯、可追责的质量管控体系……
围绕目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工程成了我市每年城建计划中的重要一项,近年来,不仅新建了八卦洲生活污水处理厂等,城东污水处理厂、高新区北部污水处理厂等众多污水处理厂都相继完成了扩建。与此同时,我市按照大约每2平方公里划定一个区域的标准,把建成区划定成400个片区,进行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创建,按照目标,今年底前,南京建成区中的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面积将超50%,至2025年将达80%。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我市新建污水主次管网630公里,新改扩城镇污水处理厂15座,江心洲、城北等城市重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全部达一级A标准,其中氨氮等指标基本达准IV类,目前,我市共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60座,总处理能力达300万吨/日以上。我市已全面完成了主城污水管网检测排查工作,实施了9200余处即查即改,推动污水处理厂收集效能明显提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100%。
全域治水
乡村污水治理率达百分之九十
清水绕村,流水潺潺,家乡的河流是很多人的乡愁记忆。在城市“水清岸绿”的美丽河湖越来越多之时,乡村“鱼翔浅底”的弯弯小河也是处处可见。
全域治水,城市、乡村必须一起上。不让污水进入农村河道,2018年起,我市大力推动农村污水收集设施建设工程。
六合冶山街道石柱林社区曹王组共有77幢民房,户籍人口超过400人,此前多年各家各户的污水是管道在哪就排哪里,今年初动工农污收集设施建设就是要彻底消除这种“粗放”带来的环境污染。收集的厨余用水、厕水、洗浴用水和洗涤用水等四类污水将进入村中建设的两处日处理量达到15吨的一体化处理点,处理后达到一级B类标准后再进入附近的河道。为实现农村污水设施的全覆盖,六合区开创地方政府、央企和地方企业全方位合作、联合发展的新模式,将在今年底前将实现全域自然村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在江北新区,依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以污水设施建设为“牛鼻子”工程,统筹带动农村厕所革命及垃圾分类,在摸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统筹规划,距离城镇污水管网较近的村庄接入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距离市政管网较远的村庄,建设集中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部分不具备条件接入设施的农户,以卫生厕所改造为重点实现污水收集,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成一个、运行一个、见效一个”。目前,江北新区实现219个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集中设施治理率92%,三格仓治理率8%。农村污水治理基本形成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运行管护机制。
小设施改变了大环境。“现在几乎人人都知道,垃圾要分类,污水不能乱泼。”住在栖霞区龙潭街道太平村的李先生看着自家门前的小河感慨“似乎又回到了小时候”。
市水务局排水处处长戴连栋介绍,目前我市所有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全覆盖,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0%以上,并全面推行以区为单位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专业化统一运维,有效解决了基层设施缺少专业维护人员的问题。
长效护水
河长制促进河长治
治水更要护水。不断攻坚治理“唤回”的一条条美丽河湖,如何长效保持?我市率先在全省全面推行河长制,设立了市、区、镇街、村社4级河湖长共3011名,将全市河沟渠、湖库塘及城乡小微水体全部纳入管理,实现了河湖长制全覆盖。
“鼓楼区建成度高,人口密度大,河道存在诸多先天性不足,仅靠水务部门单向治理,力量薄弱、瓶颈难破、盲点较多。必须发挥河长制影响力大、涵盖面广、凝聚力强等优势。”鼓楼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区域河道实际情况,该区积极探索“校地融合”“政企融合”和“全民共治”等创新模式,集结了一批专家河长、企业河长、民间河长,将共商、共建、共享的治水新理念扎根在各行各业,充分调动起全社会的爱水护水积极性。并首创“专家河长一对一”治理模式,24名河海大学治水专家教授成为鼓楼24条区管河道的“专家河长”。
秦淮区构建了“六长一员”河长体系,即区级河长、街道河长、社区河长、河道警长、保洁组长、民间河长以及社会监督员,并组织编制“1+N”河长管护图(河道-排口-节点井-雨污分流-排水户),各区级河长定期巡河推进河道建设与管理,指导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各街道河长充分发挥主阵地、主战场、主力军作用,及时发现解决日常管理不到位问题;各社区河长则注重发挥民间河长和社会监督员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党员河长、小区居民加入到河长行列中,从而共管共享水韵秦淮。
为管好边界河,建邺区率先会商秦淮、雨花台、浦口、江北新区等相邻区河长办,在明确区域范围、明晰管理责任的基础上,设立联合河湖长。并在全市率先打造基层河长制宣传阵地,全区6个街道因地制宜,建成6处各具特色的街级、社区级河长制文化廊墙、广场、游园;依托临河社区设立社区河长工作站,使社区河长工作站成为河道治理成果的宣传站、河道管理管护人员的充电站、河道群治群护的联络站……
以问题为导向,提高巡河实效;以效果为导向,严格督查考核。从“河长制”到“河长治”,南京以河湖长制为载体,打造出了治水的南京模式。河湖环境的改善、水质的提升,也正不断提升群众对河长制工作的满意度。
今年6月,省委主要领导签发2021年第1号省总河长令,部署在全省组织开展幸福河湖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省城市建成区河湖基本建成幸福河湖,到2035年全省河湖总体建成“河安湖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文昌人和”的幸福河湖。
建设幸福河湖,南京也随即吹响了冲锋号,“全市计划通过‘一年示范引领、两年多区突破、三年全面提升’,力争到2025年,全市建成区河湖基本建成幸福河湖;2030年,全市骨干河道、重要湖泊、乡村景观河湖基本建成幸福河湖;2035年,全域河湖总体建成幸福河湖。”相关人士表示。(顾小萍)
关键词:
水域
治理
冲锋号
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