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偏远山区一些只有十几二十户甚至三五户的极小村落,因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滞后、人口流失严重等问题,成为脱贫工作的“硬骨头”。极小村落脱贫进程中面临哪些困难?有哪些解决之道?记者深入云南、四川等地的调查给人启示。
该迁该留唯变所适
■有地缘优势或关系边境安全的地区,应政策保护促其发展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西洒镇瓦厂村夹山村小组,人不多畜禽不少,通往村子的毛路才修到村头,村内道路还是深一脚浅一脚……
“平时村里也就20人左右,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夹山村村民小组长杨育郡告诉记者,按户籍算村里还有15户,4户已很少回村,剩下的11户,壮劳力也大多在外打工。
人口自然流失、易地搬迁项目等,造成一些自然村落的消失。“相比大的自然村,极小村落由于人口、自然条件、公共基础设施等不足,显得更脆弱。”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新然说。
“以前有钱也盖不了房子,为啥?没通路料都运不进来。”云南省麻栗坡县天保镇天保村令狐永经说。
云南省“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实现建制村通硬化路。出于扶贫资金的有效利用考量,在实际推行中,不少县将实行标准定为:30户或50户以上村落必须通路、道路硬化。而30户或者50户以下的村落,由于“极小”,在获得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上存在一定劣势,易成为“盲区”。
“有的村子太过偏僻、不具备产业发展条件,属于下一步易地搬迁的对象。”相关基层干部表示,对于仍有林果产业或地缘优势的村落,修建道路还是很有必要。
“人口集中居住,不管从经济、管理还是生产、发展的角度看,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应引导村民相对规模集中居住,但也不能为了集中而集中,也要均衡考虑。”李新然表示,对于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地区,可以实施易地搬迁。
有些村落地处边境线,保护村落、留住村民,不仅关系着村子的发展、村民的生存,更直接关系边防是否稳固。天保镇天保村郑文富介绍说,村里一共32户,随着云南“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靠政府补贴,不少村民建起新房。当地正在推行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留人。
转换思维发展产业
■挖掘村落自身潜力,探索致富带头人牵头合作社等新路径
“海拔高、缺水、出行难、产业发展难。”四川省巴中市大干溪村村主任朱继海介绍说,大干溪村要脱贫,必先“推倒”这“四座大山”。
由于喀斯特地貌,大干溪村被当地人称为“石头村”。2015年以来,整村统一搬迁,并筹资修了通村道路。虽然解决了住、水、路等问题,但村里没产业,村民没收入,不少村民还是选择全家外出务工,人口少了一半。
实际上,按照国际经验,在城市化达到70%以前,城市化水平会快速增长。这意味着农村人口必然外流,对于人口本就不多、发展条件有限的极小村落来说,人口锐减更是难以避免。
“现在大多数小孩都在乡镇或城市读书,生活基本已经城市化。绝大多数80后、90后不愿依靠土地谋生,极小村落人口萎缩的趋势很难逆转。”西洒镇副镇长吴应山表示,极小村落想要留住人,关键是让村民在村落附近有打工机会。
“受现实条件限制,极小村落很难吸引外部投资者进入,带动脱贫增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鸣说。
“发展须转变思维。现在主要是劝部分有能力的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通过致富带头人、成立合作社带动村组发展产业。”西洒镇瓦厂村第一书记巩宸宇介绍说,除了解决缺技术、缺资金、不懂市场等问题,关键还是要挖掘村落自身潜力。
如何为“石头村”寻找一条“致富路”,大干溪村村民们一度想尽了办法。当地土壤环境特殊,朱继海请来农业专家“把脉”,专家认为村里的土地经过整治,适合种植核桃、金银花、辣椒和魔芋等经济作物。
在“石头”上种树?一开始,村民们觉得不可思议。为打消疑虑,朱继海带头“试水”。“石头上土太薄,要先在上面垒土,再浇灌。”朱继海说,大干溪村阳光充足,辣椒产量好,金银花开得艳,核桃树不仅成活了,还保持住了水土,土层越来越厚、越来越肥。
“石头真的能种树,还能开花!”看到先行试种的村民有了收益,一开始反对的村民纷纷加入种植大军。
因地制宜持续“造血”
■摒弃“等、靠、要”思想,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脱贫模式
“破解极小村落脱贫难问题,必须通过扶贫模式创新,发挥村落本身优势。”郭晓鸣说,要实施更加符合实际特征和贫困人口需求的扶贫政策,助力村落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山高缺水路不通,地少景好人很穷。”3年前,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瓦店乡邱家院子就是如此。邱家院子坐落在海拔667米的天台山上,22户人家,人均耕地0.9亩,山顶上土地贫瘠,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山坡地基本撂荒。
2014年,瓦店乡党委政府挖掘出了当地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用两年时间实行“输血式”扶贫。2017年,进一步利用天台山古刹、寨墙、凯江大回湾、桃花渡等历史文化和自然景点,变“输血”为“造血”,走农旅融合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脱贫新路子。
“我们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要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幸福生活。”村民杨国武说道。杨国武是村民眼中的“新乡贤”,大学毕业后在外创业开公司。2016年,他抓住乡党委政府实施农旅融合发展的时机,利用天台山优越的区位优势,成立了中江大回湾旅游专业化合作社,带领乡亲一起致富。
“对不同类型和发展规律的极小村落,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保护好部分极小传统村落的繁衍生存,集中资源让部分极小村落能够更好地发展。”四川省委农工委新农村处主任科员肖建说。
事实上,有的极小村落利用自身地理资源优势发展旅游;有的则易地搬迁,迎来了发展生机。四川省九寨沟县羊足山村,过去的老寨子坐落于羊足山顶,海拔2700多米,地高路险。2001年,当地政府以易地搬迁为突破口,把羊足山村从山顶搬迁至若九路旁。
村民们利用老寨子优良的草场和气温土壤条件,大力发展养殖业。走进新寨子,家家住上了砖木房,户户通水、通电,宽带4G全覆盖,村道全部为水泥路,村寨还建有篮球场、停车场、村民活动中心、文化室,村民的生活品质提高了,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关键词:
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