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阿罗海城市广场在安装除颤仪时,还进行了现场急救培训。(资料图)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
海西晨报讯(记者彭怡郡)“公共场所增设除颤仪是很有必要的,对第一时间急救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农工党思明区基层委主委王萍说。此前,晨报对厦门公共场所配备的自动除颤仪(AED)设备不足情况进行了调查。近日,晨报记者采访了曾提交过相关提案的农工党思明区基层委主委王萍,了解她对增设除颤仪的看法。
王萍介绍,农工党思明区基层委在2016年思明区政协第八届一次会议中,提交了《关于健全公共场所院外急救体系的建议》,其中,对配备除颤仪的必要性及管理方法做了详细阐述。
据了解,及时除颤是迄今公认制止心脏病猝死的最有效方法。根据医学研究和临床证明,如果在患者心脏停止跳动的4分钟内,使用除颤仪并进行心肺复苏,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救活率。但在这“黄金4分钟”内,急救人员很难赶到现场。因此,配备除颤仪等公共场所院外急救设备很重要。
“我们翻阅了厦门与急救相关的新闻,了解到除颤仪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效果很好。考虑到厦门除颤仪数量较少,因此写了这份提案。”王萍说,这份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在提案推动下,鼓浪屿红十字救护站放置了首台“救命神器”———自动除颤仪。此后,海沧、集美等地的公共场所也陆续增设了一些除颤仪。
此前,晨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厦门目前拥有的除颤仪仅为100余台,与国内一些城市相比数量远远不够。据了解,上海配备的除颤仪超过1000台,深圳已采购5000台除颤仪,并计划在10年内配备1.8万台。美国、日本等国家配备除颤仪的数量更多,美国目前社会保有量超过100万台,日本有32万台。
王萍建议,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例如火车站、机场等地,还有一些较易发生突发事件的体育场馆都应配备除颤仪。“这是一项补民生短板的好项目。除了相关单位、场地管理方负责采购外,政府也可以出资购买。”
目前,海西晨报社联合复旦大学厦门校友会、厦门救心圈志愿者服务队正在推动除颤仪在更多公共场所落地,并对广大市民提供急救知识培训。
提高市民急救水平是重中之重
既然除颤仪如此重要,为何目前厦门公共场所配备的除颤仪仍然较少?总结起来,有两大原因:其一是使用问题,其二是管理问题。近日,晨报记者咨询了相关专家、医疗人员,对除颤仪落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析。
紧急情况下谁来用?
除颤仪操作是否困难?发生突发事件时,除颤仪由谁来使用?
王萍表示,除颤仪的操作过程并不困难。当有人发生猝死现象时,只需把除颤仪贴在人体相应位置。除颤仪会通过语言提示,指导施救者做下一步急救措施,如按压、人工呼吸等。除颤仪也能自动读取心率,当心率正常时,不会发出电击。
据统计,目前,厦门的救护员取证人数约3万人,比例不到1%,接受过应急救护知识的市民人数也不多。当有人发生猝死情况时,很多市民可能不敢拿起除颤仪进行施救。
王萍表示,在使用除颤仪时,最好由具备急救知识的人员来操作,因此提高群众的急救知识水平是重中之重。政府应当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培训,特别要鼓励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参加。各社区、街道办应积极开展居民急救常识宣传活动,开发“居民急救手册”APP。
日常管理谁来做?
除颤仪安装后,该由谁来管理、如何管理?
除颤仪的电池两三年需要更换一次,施救后除颤仪的电极片需更换。
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医务科科长董蓓蕴建议,配置除颤仪的场所及所属机构参与管理、定期巡视,并确保配置场所有一定比例的工作人员接受过急救培训。
农工党思明区基层委宣传委员王雪莲建议,在除颤仪外加装安全盒,安全盒需通过扫微信或刷身份证才能打开。
在除颤仪上安装定位设备也是一个不错的设想。除颤仪被移动后的路径可以全程监测,同时可把除颤仪纳入厦门急救网络体系。经过后期技术开发,市民可以通过扫码等方式,查看除颤仪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