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有利于文化相融、民心相通,不断满足国际社会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健康需求。
按照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要求,近两年来,哈尔滨市、西安市、武汉市等试点地区将中医药服务贸易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通过搭建中医药服务贸易促进平台、制定中医药服务贸易标准规范、探索中医药服务贸易便利举措、推动中医药服务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中医药服务“走出去”。
搭平台+数字化手段
搭建多层次平台是各试点推动中医药特色服务、优势服务“出海”的主要做法之一。
哈尔滨是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凭借着地缘优势,开展对俄中医药服务历史悠久。传统中医针灸、推拿、康复等服务深受俄罗斯患者欢迎。基于此,近年来,哈尔滨建立国际中医药培训基地,加强培训交流、学历教育和对外服务;与全俄中小企业联盟加强协作,推进中俄企业健康医疗、药材开发、旅游康养等合作;在俄罗斯开设了俄文域名网站,成立中医国际小儿脑瘫治疗康复中心,提供诊疗、针灸、按摩、康复等一体化服务。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是哈尔滨中医药服务的一大特色。截至目前,哈尔滨已累计为来自俄罗斯近百个城市的就诊患儿提供超过1万人次中医药服务。以抚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其开创了全国市政府救助贫困脑瘫患儿的先河。中心结合国际先进技术,应用针灸、推拿、理疗、引导式教育、非言语沟通等治疗方式,发挥中医特色,目标在于让患儿实现生活自理,最终回归社会。2019年,该中心共接待34名俄罗斯患者以及4名来自蒙古国的脑瘫患儿。
在数字经济时代,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中医药服务便利化水平,也已成为各地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新抓手。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西安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所机构联合建立中医药诊疗科研中心,选派骨干医师长期坐诊,提供中医诊疗服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当地培养中医服务人才。据统计,近年来西安市累计接待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患者就医、人员培训和学术交流等超过1.2万人次,与境外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国际中医药诊疗中心7所,有效提升了中医药服务出口能力。
为方便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患者就医,西安市搭建“国际智慧医院+”远程医疗云平台,整合医疗机构远程会诊、远程教育等功能,为境外用户提供线上问诊、健康科普等服务;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学基金会合作,为境外患者提供跨境医疗结算便利化服务,并协助患者完成医疗保险赔偿认定,有效保障患者利益。
积极分享抗疫经验
在中医药服务贸易方面探索新路径的还有武汉。正在打造中医药服务高地的武汉,目前全市共有中药生产企业21家(规模以上企业18家)。其中,重点企业马应龙药业集团产值超15亿元,健民药业集团产值超8亿元。
正是如此深厚的中医药发展底蕴,为武汉在2020年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疫情发生后,武汉市深入总结中医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临床诊疗综合应用方案,形成一批中医良方、临床方案、救治指南,并以专家视频交流等形式向海外提供中医药抗疫诊疗“中国方案”和“武汉经验”。
据介绍,一方面,武汉开展了“中医通治方+政府搭台+互联网”的社区防控实践,实施了分类救治,为新发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处置提供全新“解题思路”;另一方面,对轻症和恢复期病人实施中医药早期介入,对重症、危重症施行中西医结合,制定了相应的治疗规范和技术方案,在全国率先应用了有明显疗效的“三方三药”,有效缓解症状,降低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促进恢复期人群机体康复。
据悉,为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今年4月,武汉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医西医并重、事业产业并举、预防治疗融合,逐步打造“中医药服务高地”“中医药成果转化高地”“中医药健康产业高地”,全面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此外,各试点还立足中医药产业基础,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例如,哈尔滨市创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开展中医医养结合试点,面向俄罗斯市场重点推广中医药健康游服务。武汉市依托昙华林、叶开泰等中华老字号品牌,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街区建设,培育一批中医药健康文化旅游品牌,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记者 孟 妮)
关键词:
我国
中医药
文化创意
产业集聚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