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改革开放后,这里探索出了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经验。今天的潍坊,有领跑全国的设施农业,有创下单产纪录的海水稻基地,有国家级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还有寿光蔬菜、青州银瓜、潍县萝卜等一大批人们耳熟能详的优质品牌农产品,现代农业特质愈发鲜明。
数据显示,平均每分钟就有8526公斤蔬菜从潍坊的寿光销往各地,全国新建的蔬菜大棚一半以上都有寿光元素。2020年,潍坊市蔬菜出口量占全国1/8,禽肉出口量占全国1/6,农机总产值占全国1/4。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农业现代化之路怎么走?曾经在农业产业化上先行一步的潍坊,又在努力探索。
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对于科技的力量,潍坊农民感受深切。
从卫星地图上看寿光,白色斑点密密麻麻,17.3万座大棚星罗棋布。“30多年前,我们凭着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一招鲜’,逐步发展成全国的‘菜篮子’。”寿光市蔬菜合作社联合会会长崔玉禄说。
然而,随着“寿光模式”的复制推广,新的问题来了——全国许多地方都在种大棚,寿光下一步怎么办?
实际上,寿光蔬菜面临的问题,也是潍坊迈向农业现代化的一道必答题。
“‘一招鲜’还要‘招招鲜’,靠拼资源、拼投入不可持续,种植规模和产量容易被别人赶超,农业的出路还要靠科技。”潍坊市委书记田庆盈说。
咬定科技,潍坊围绕粮食、蔬菜、生姜、肉鸡等12个产业集群,下力气搭建创新平台,打造创新高地。在寒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产学研平台围绕潍县萝卜、寒亭西瓜攻关;在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17个课题组联合攻关,一个个新品种在寿光大棚安家;在落户潍坊的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第三代小麦杂交育种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个地级市,如何能集聚众多重量级创新平台?
“在潍坊,政策、资金、服务都向创新倾斜,实验室设在田间,科研紧密连接市场,新品种能更快地推广到全国多地。”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圣平的回答,让人看到潍坊的创新决心。
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从发展蔬菜基地到推动种业攻关,潍坊的种业企业占山东省一半,自主研发140个蔬菜新品种,国产蔬菜种子市场占有率提升到75%。
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团队研发的新一代智慧大棚,应用发明专利120多项,蔬菜佩戴上传感器,潮汐灌溉、巡检病虫害等用上机器人,破解了蔬菜大棚夏季高温期不能生产的行业难题。
新品种、新技术如何从“试验田”走向大田?
潍坊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用好田间、网络、基地3个课堂,实施“百名专家联牧场”“千人联千社、培强新主体”等工程,3000多名农技推广员常年活跃乡间,村村有包干技术人员,户户享受技术服务。
寿光蔬菜大棚不断迭代升级,从当年的小土棚,到下挖式卷帘棚,再到智能物联网的“云棚”,从第一代已经发展到第七代。科技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
走进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村民崔江元的大棚,高科技设施随处可见。老崔打开手机上的APP,指尖轻点,棚顶的帘子缓缓拉开,“用上高科技,种菜轻松多了,一座棚一年能收入30多万元。”目前,寿光的蔬菜大棚物联网应用率达到80%,第七代智能化大棚推广数量达3万多座。
科技感满满的,不只是寿光蔬菜大棚。
在昌邑市柳疃镇青阜农业综合体,10万亩麦田喜获丰收。“控制中心一台电脑唱主角,收割机、打捆机等300多台(套)机械大显身手。”宏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德东说,“从土壤改良,到全程机械化,科技让盐碱地变成吨粮田!”
在高密市大牟家镇丰俊种植专业合作社,一项水肥一体化技术,让土地告别了“望天收”,合作社理事长刘风俊算了笔账:“每亩地节水30%以上,减少肥料10%以上,可增产15%。”
一项项技术赋能广袤的田野。目前,潍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7个百分点。正是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潍坊农业跑出了“加速度”。2020年农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居全省第一。全市粮食总产量85亿斤,蔬菜产量、畜禽产量均占到山东的1/5左右,扛稳了“米袋子”“菜篮子”的责任。
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
潍坊当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的是小生产和大市场对接问题。然而市场并非一成不变。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变为结构性矛盾,需求升级了,供给如何跟得上?
“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潍坊依靠标准引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打造放心农产品的“金字招牌”。
2018年7月12日,由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政府联合建设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在寿光揭牌。
国家级质量标准中心的落地,集成了2299条蔬菜产业链相关标准,启动112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研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基地生产技术规范》,填补番茄、黄瓜两个全产业链标准技术规范的国内空白。一项项成果推动“潍坊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以前的‘寿光模式’重在输出产品和技术,现在,我们更看重输出标准和体系。”寿光市委书记赵绪春说,瞄准蔬菜产业“微笑曲线”,前端、中间、后端一体联动,通过标准化生产,实现“人有我优”,这是“寿光模式”探索出的新路径。
推广标准化生产,潍坊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塑造标准化“领跑者”。
“把清晨的朝露带向傍晚的餐桌”,在中百大厨房加工车间流水线上,一棵棵带露珠的蔬菜“穿”包装、贴“品牌”,进入700多家城市商超。“车间连田间,我们的供应链带动上游100多个基地标准化种植,保证产出放心菜、新鲜菜。”公司负责人介绍。
目前,潍坊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36家。它们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串起一条条标准化产业链,形成10个产值过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农户22.97万户。
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壮大标准化“生产者”。
潍坊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全市家庭农场数量达8949家,农民合作社达22.9万家。
“过去种菜按亩管,现在要数叶子、算日子。”种了20多年西红柿,寿光市于家村鹏远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象鹏见识了标准的厉害,“咱照着标准干,西红柿含糖量提升一倍,价格翻了番。”从凭经验到靠标准,于家村的菜农纷纷加入标准化园区。
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标准化“服务队”。
在高密市宏基农机专业合作社调度中心的屏幕上,农机数量、天气情况实时更新。“合作社托管10多万亩土地,从种到收再到卖全能管。”合作社理事长王庆伟说。
这是高密市“3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的一个缩影。依靠社会化服务,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全市土地托管面积50万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35.7%。标准化生产落户田野,带动粮食作物每亩增收400元以上。
质量有保障,潍坊农产品不断走向海外。安丘市连续7年成为全国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备案出口蔬菜加工企业163家,推动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在潍坊,500多种农副产品及加工产品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提高了品质,擦亮了品牌。青州探索建立全周期标准体系,推动银瓜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有了标准,青州银瓜的牌子更响了。”大关营银瓜合作社理事长郇延庆说。
如今在潍坊,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成为新风尚。2020年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到1036个,这些无形资产积蓄起农业发展后劲。
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塑造发展新优势
要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
1斤大蒜卖几元钱,制成黑蒜后,一颗就卖到十几元。在安丘市源清田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大蒜价值实现提升。
“我们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去除大蒜异味,保留营养成分,制成的黑蒜成了市场青睐的保健食品。”公司副总经理王秀珍介绍。一条条生产线让大蒜告别“洗洗泥、扒扒皮”的原字号,变成蔬菜罐头、保鲜蒜泥等精加工产品,让蒜农分享到更多增值收益。
农业如何向高效产业转变,这是潍坊迈向农业现代化的又一个课题。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是三次产业简单叠加,而是更加注重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推进产业链相加、供应链相通、价值链相乘,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田庆盈认为。
数字化赋能,为潍坊农业注入新内涵。
走进诸城市惠发食品有限公司展厅,点击“中央厨房+智慧餐饮”,弹出一个个健康菜单:在学校,营养套餐吃什么;在医院,患者食谱怎么配……针对不同场景,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不同于以往的农产品加工,我们依托消费大数据,打造产业联盟,搭建健康食材供应链平台。”公司董事长惠增玉介绍,上游联结生产园区、种养农户,打造生态农业;中游联合食品加工企业,建设智能中央厨房和共享工厂;下游根据消费者需求,提供个性化营养配餐。“健康”标准引领,实现了从田园到舌尖的全链条可追溯。
农业不再止于耕田养殖,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全市1418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542个绿色美丽牧场,让一个个乡村变得宜居宜业。
在寒亭区前阙庄村的东篱田园综合体,创意农业风生水起。“这里的番茄可以‘云种植’。”村支书于英智打开手机示范,按下“直播”键,47个不同角度画面让智能大棚内的场景尽收眼底。
“我们不光销售农产品,把整个生产过程也一起销售出去了。”于英智说。如今的前阙庄村,村前有产业园、村中是家园、村庄还有大公园,村民腰包越来越鼓。
向改革要活力。潍坊着力破解农村产业发展的 “人地钱”难题,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建立省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出台人才吸引政策。充分发挥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平台作用,提升产业竞争力。
既要发展乡村产业,又不让小农户掉队。高密市阚家镇松兴屯村村民孙烈英,尝到了“村社合一”的甜头,“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一建大棚,咱农民拎包入驻,技术、销路都不愁,挣的是稳当钱。”潍坊通过合作社带动、产业园引领、社会化服务等6种形式,让普通农户紧密联结在现代产业链上。数据最有说服力,全市农民收入增速持续跑赢经济增速,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99∶1,远低于全国水平。
从农业产业化迈向农业现代化,潍坊不断塑造新优势——
让产业基础更牢。“十四五”期间,努力打造50个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迈向中高端。
让创新动能更足。“国字号”创新平台集聚,形成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到“十四五”末,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力争达到70%以上。
让装备支撑更强。潍坊拥有650家农机生产企业,在这里,从建大棚的卷帘机,到各类专用机械,再到物联网设施,应有尽有。到2025年,全市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将达到95%以上。
让发展底色更绿。今后5年,全市将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100万亩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
…………
发展未有穷期,潍坊仍在路上。(记者 赵永平 王 浩 肖家鑫)
关键词:
农业
龙头企业
标准化
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