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加强版”小长假,公众压抑已久的旅游热情迎来了一次集中释放。盘点今年假期旅游的关键词,不只有“售罄”“秒光”“火爆”“人从众”,更有“品质旅游”“文旅融合”“红色旅游”等。热络的旅游消费升级趋势,让人们感受到旅游业所蕴藏的广袤蓝海和深厚力量。
经文化和旅游部测算,2021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同比增长119.7%,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海量游客出行,既是旅游市场告别萧瑟寒冬的标志,也显露出旅游需求旺盛、消费升级加速的强烈信号。比如,相较以往的跟团游、景点游,登山、赏花、采摘、烧烤、垂钓等体验式旅游项目受到欢迎;相较以往的吃喝住玩,精神层面的消费比重越来越凸显,文化娱乐、图书休闲、文博旅游成为假日休闲热点;相较以往注重节约开支,不少消费者开始在意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定制旅游、个性化旅游全面开花,酒店景观房、亲子房、家庭房等产品受到格外追捧。
从“有没有”“缺不缺”转向“好不好”“优不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对旅游休闲的新需求,释放出强劲的消费动力和内需潜力,同时也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以这一战略擘画为遵循,加快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推动旅游业疫后复苏、发挥扩大内需的支点作用。当前,公众基于美好生活、美好景致的休闲度假需求正快速释放,旅游市场的更大蓝海正逐步打开。
从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看,大力发展低密度、高频次、精细化的文化游、休闲游、康养游、研学游,可以形成对传统观光旅游的迭代补充,更好满足旅游消费升级需要。近年来康养度假、生态旅游、房车露营、体育旅游、研学旅行、自然教育、定制旅游等新产品、新业态,已经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细分市场。今年“五一”假期劳动节连着青年节,加之适逢建党一百周年,红色主题游备受欢迎。各地文旅业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和研学学生感悟红色文化、砥砺爱国主义情怀。实践表明,高品质的文旅产品服务,有力满足了旅游消费升级需求、提升了广大游客的获得感,也进一步增进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好感度。
同时也要看到,就整体而言,当前我国旅游业的供给结构同消费升级需要还不匹配,旅游业服务水平同高质量发展目标还有差距。一些地方和景点,仍停留于“人山人海吃红利,圈山圈水收门票”的固有模式中。用一场供给侧改革推动旅游业升级换挡,以高品质文旅产品厚植文旅产业根基,已经迫在眉睫。这一方面需要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中挖掘文旅产业发展空间,做好旅游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真正让千篇一律转为各具特色,让门票经济转为产业经济。另一方面也需要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励各类市场主体创新产品供给,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努力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文旅体验。
消费升级助力国内旅游市场加速回暖,宣告“活力中国”重回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的发展快车道。不断提升旅游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一定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 鲁阳)
关键词:
旅游供给,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