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股市持续下行,权益类基金遭遇较大幅度的净值回撤。投资者开始将目光转向更为保守的理财方式,结构性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的受关注度快速提升。银行理财子公司则趁着市场波动加快新品推出的节奏,以承接攀升的财富稳健增值需求。
银行理财产品热度升温
春节后持续震荡的市场让不少人的投资情绪趋向谨慎,原本通过权益基金从银行流向股市的资金开始回流,银行理财、定期存款等稳健投资产品重新进入投资者视野。
深圳一位基金投资者告诉记者:“去年12月开始,身边很多朋友都在说买基金赚了钱,我也赎回了部分银行理财,转投混合型基金。前期赚了超过10%的收益,春节后两个星期就基本回吐了所有获利。最近将基金清仓了,重新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另一位有3年基金投资经验的90后基民表示,每个月发工资后,都会将大半投向基金,这些基金多为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等风险系数较高的产品。经过这波回调后,他意识到基金投资需要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水平。“之前太激进了,还是要赎回一半的基金,配置结构性存款及银行理财产品。”
这实际上一定程度反映了不少投资者当下的尴尬局面。急着入市,亏损发生,要对资产做再平衡。银行理财与股市投资、偏股基金相比稳健得多,不用花太大心思关注大盘走势;收益率变动比较平缓,银行理财成为有稳健收益需求资金较好的落地点。
记者在多家银行APP的理财专区看到,收益相对较高、期限稍长的类固收、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多已售罄。如3月10日,某大型国有银行APP推出一款期限为55天的个人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产品,50万元起购,收益区间在1.35%~3.5%,风险等级为PR1,属于银行系统最低的风险等级,总额度为55亿元。按照产品说明书,该产品3月10日开始募集,募集期为6天。但在当天下午3点前,产品就被抢购一空。此外,收益区间在1.35%~2.9%、期限为188天的结构性存款也受到热捧。
业内人士认为,基金投资市场降温,从基金流出的居民理财资金必然会寻求一个“落脚点”,而供应量充足、风险偏低的银行理财是不错的选择。
理财子公司加速推新品
面对需求端的升温,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加快了新品发行节奏,春节过后密集推出理财产品,并在原有产品基础上推出养老型、ESG主题类、FOF、指数型等产品。
资讯数据显示,按照销售起始日期统计,截至3月12日,3月以来已有16家理财子公司发行了104只产品,其中工银理财一家就发了30只,招银理财发了19只。建信理财和交银理财发行的产品数量也较多,分别为15只和10只。从类型上看,这些产品以固收类为主。
中信建投(601066)日前发布的“银行理财子产品发行指数”显示,2021年以来,每周发行数量指数均大于100,3月1日-7日一周为125。发行数量指数越高,代表着当周发行数量越多。
一家国有银行深圳支行理财经理表示,春节后波动加剧的权益市场为理财产品的推出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市场震荡下,投资者风险偏好较低,有利于防御性出色、收益稳定的结构性存款以及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季末向来是各大银行‘揽储’的关键时刻,近日各商业银行发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也多起来,此前一度难觅踪影的4%以上的理财产品,成为多家银行招揽客户的利器。” 今年理财子公司正开启新一轮的竞争,打造创新型理财产品,完善散户的资产配置。去年以来权益类公募基金火爆,对权益类涉猎较少的银行理财也在加大布局力度。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将着力点放在相对稳健的FOF理财产品上,通过与公私募基金合作切入权益类投资。另外,银行理财部门也开始引进ESG投资理念,打造相关主题理财产品。
关键词:
股市,权益类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