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立”“降”工作取得新成效。钢铁、煤电等领域无效供给不断减少。从各地情况看,新动能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随着降成本各项举措落地,企业的获得感正在进一步增强——
2017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了部署,明确2018年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今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加快推进各项工作的步伐。如今,各地“破”“立”“降”工作成效如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作了相关调研和采访。
“破”:无效供给不断减少
“破”,就是要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今年以来,钢铁行业按照相关工作部署,严禁新增钢铁产能,并开展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督查,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及已化解的过剩产能复产。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生产生铁、粗钢和钢材同比分别增长1.19%、6.07%和7.21%。其中,粗钢产量增长补充了“地条钢”退出市场空间,是优质产能取代落后产能的增长。
在煤炭去产能中,有关部门坚持破立结合、先立后破,通过优质产能有序增加,倒逼落后产能加快退出,持续提升安全清洁高效稳定的供给水平。今年以来,随着一大批低端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退出市场,我国进一步加大新建煤矿核准和产能置换力度,一大批大型现代化煤矿陆续投入运营,部分未批先建的先进产能经过整改和补全审批手续后也开始释放产能。大型现代化煤矿已经成为全国煤炭生产的主体,行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
在煤电去产能方面,有关地方和企业全面梳理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排查能效和环保不达标机组,落实2018年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随着化解煤电过剩产能的持续推进,电源结构继续优化。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煤电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573万千瓦,同比减少954万千瓦。预计将提前完成“十三五”淘汰关停落后煤电机组的目标任务。
从各地情况看,去产能相关工作继续扎实有效推进。前三季度,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8.6%,比上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河南省过剩领域产品产量继续下降,电解铝、平板玻璃、水泥产量同比分别下降了12.4%、1.8%、1.7%。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去产能深入推进和“僵尸企业”出清,市场决定要素配置的机制逐渐形成,供需结构更趋协调平衡。当前,我国去产能工作仍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高质量供给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因此,未来仍应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去产能,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更加严格治理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同时,把去产能与国企改革、兼并重组、转型升级、优化布局结合起来,打通去产能制度梗阻,稳妥有序推进职工分流安置,妥善处置企业资产债务,健全长效机制,促进相关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立”:新动能蓬勃发展
“立”,就是要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今年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双创升级版在加快打造,新动能成长较快,市场新主体大量增加。前三季度,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5.4个、2.2个和2.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光纤、智能电视等新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
从各地情况看,新动能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今年年初,国务院批复山东省政府、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则同意《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是党的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省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能转换全面起势。其中,传统产业向深加工延伸,前三季度高端装备产业增加值增长7.5%,快于装备制造行业0.3个百分点。
天津市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3.5%,但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比上半年加快2.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3个百分点。
在传统产业占比相对较大的河北省加快推进新产业、新项目落地,统筹部署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市场需求,加速转型、加快创新,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主体快速发展,新动能培育壮大,新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前三季度,在高新技术产业7大领域中,环保产业领域增加值增长34.6%,高端技术装备制造领域增长17.9%,新材料领域增长12.8%。新动能投入力度也在加大。
陕西省为适应消费和产业升级,今年前三季度反映工业新动能的产品增长较快,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78.2%、26.7%、104.8%。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表示,新动能成长不仅成为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重要动力,也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平稳运行增添了后劲。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任志武表示,将继续深化落实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各项举措,按照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加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着力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创新创业上水平,进一步优化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壮大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降”:企业获得感逐渐增强
“降”,就是要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成本问题一直是企业面临的难题。今年以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的举措。4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2018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更加注重中长期目标确立和长效机制建设,把降成本与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以提高实体经济供给体系质量为重点,持续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陆续出台了一批建制度、管长远、见实效的新举措。例如,在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方面,有关部门继续深化增值税改革,降低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推出一系列支持创业创新和小微企业发展的减税措施;取消或停征了一批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规范经营服务性收费和行业协会商会会费。
在降低要素成本方面,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融资、人工、用能、物流成本,持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符合条件的地区进一步下调工伤保险费率;规范和降低电网环节收费,大力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全面推进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精减中央定价港口收费项目,规范市场自主定价的港口经营服务性收费。
此外,商事制度明显简化,企业创设成本大幅降低;加快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行“互联网+政府服务”,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31元,同比减少0.29元。根据测算,今年全年我国降成本预计超过1.1万亿元。
从各地情况看,随着降成本各项举措落地,企业的获得感正在进一步增强。今年前8个月,江苏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费用93.32元,比一季度降低0.14元。安徽省进一步加大降成本力度,前三季度减免税737.4亿元、增长11.8%,完成直接交易电量580亿千瓦时,企业用能成本进一步降低。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表示,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降成本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督查,全力推动各项降成本政策落地见效;加强对已经出台政策效果的科学评估,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关键词:
结构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