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闽西的“红色底色”
闽西老区龙岩,因红色而闻名,又因红色而振兴。记者日前深入这块红土地采访发现,龙岩市正积极保护传承红色文化,用红色文化为广大干部注入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脱贫攻坚战奏响“红色协奏曲”,红色产业更成为龙岩经济转型升级新动力。
最近一个周末,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的长汀县中复村观寿公祠接待了450多名学员和游客。在这里,“听一段红色故事,吃一餐红军饭,走一段长征路”已成为不少人既休闲又“修心”的旅游方式。讲解员钟鸣说:“这两年游客越来越多,最多时一天接待3000多人”。
作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龙岩市所有县(市、区)都是老区,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在此召开,涌现出无数感人的红色故事,留下众多红色遗迹。
“红色是闽西的‘底色’,也是这块红土地的‘魂’。红色文化资源是闽西最宝贵的财富,守住红色基因,闽西人责无旁贷。”龙岩市委副书记、市长林兴禄告诉记者,2017年龙岩市通过《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对红色文化实施系统化、制度化保护。
“一方面,我们拓展了‘红色文化遗存’保护范围,将反映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文字、图片、舞蹈、词曲、标语、口号等物质和非物质的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全部纳入保护;另一方面,鼓励对红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利用,让其‘活’起来,并打造红色品牌。”龙岩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说。
一批“沉睡”的红色文化旧址、遗址正在“苏醒”。在龙岩市区附近的江山镇山塘村,去年底修葺一新的“山塘兵工厂旧址”游客络绎不绝。“去年上级投入600多万元修复兵工厂并打造为党校的‘红色课堂’,与周边生态种植、自然生态景点有机结合,带动了村里旅游业的发展。”山塘村党支部书记廖说。
老区扶贫奏响“红色协奏曲”
“不让一个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掉队”,这是龙岩市委市政府向老区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身为红土地上的干部,更要以身作则。我们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干部培训教育,让他们在脱贫攻坚等重大战役中争当‘苏区好干部’。”龙岩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魏东说。
古田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曾汉辉说:“红色资源在哪里,党性教育就到哪里。我们组织学员到现场教学点开展军训,穿红军服、走红军路、唱红军歌、吃红军饭,党性教育吸引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
植根红土地,永不忘初心。作为龙岩3万多名挂钩扶贫干部之一,市委组织部干部刘永政去年先后58次来到新罗区东肖镇后田村贫困户陈荣生家里。被村民称为“野人”,在大山里搭木屋居住30年的陈荣生得到刘永政帮扶下了山。
“头几次我和村干部到山上找他,根本不见人影。”刘永政说,长期深山独居,让陈荣生看到人就躲。只能一次次上山做工作,用真诚打开他的心扉。
陈荣生慢慢认可了刘永政这个“穿着皮鞋的老哥”,搬进山下25平方米的新房里。为了确保陈荣生“搬下山、留得住、会生产、懂生活”,刘永政又联系爱心企业,成立后田村扶贫种养合作社,为他提供百香果种植技术。
龙岩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市县乡三级3万名干部实现贫困户挂钩帮扶“全覆盖”。2017年实现脱贫5.58万人,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近一半。
红色产业助力“百姓富”
如何让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创造发展新动能?龙岩从发展红色旅游、军民融合产业等特色产业“破题”,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头一天在永定土楼学习客家家训和廉政文化,今天在古田瞻仰红色圣地,明天到长汀游览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这一路下来收获一定很大。”在古田革命纪念馆,广东游客孙先生说。
龙岩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人说,龙岩通过打造“百里红色旅游文化长廊”,把过去“散点化”红色景点整合为旅游品牌线路,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增强红色景区吸引力。2017年上半年,龙岩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411.44万人次,同比增长15.6%,实现红色旅游收入25亿元。
红色旅游带动了相关服务业发展,成为促进龙岩发展的富民工程、民心工程。据统计,龙岩红色旅游从业人员达8.2万人,仅在古田镇就有从业人员上千人,古田旅游公司、美食街、购物街和民俗表演队等也解决近500人的就业问题。古田赖坊村村民赖永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外出打工一年收入5万元,现在回来经营农家乐,年收入可达十四五万元。”
红色产业也在蓬勃兴起,给老区传统产业带来转型新动力。在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后,龙岩市提出“立足老区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发展专用车、光电、新材料三大军民融合主导产业”。截至目前,龙岩市与军工企业等对接合作融合项目151个,实现民品参军32.5亿元。在融合项目建设、军工技术转化、军地人才培养等领域进行了深入对接,初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