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四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守正创新改革发展,突出打基础、惠民生、保公平,努力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品质,开创淮北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亮点纷呈,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素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着眼全局,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规划,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布局调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档升级;优化生态,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全面夯实……
科学调整布局 促进教育公平
为积极破解教育发展“短板”,我市积极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大力提高教育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解决了不少长期以来应该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
推动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2018年以来,坚持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为主,逐年安排新建、改扩建一批安全适用、达到基本办园条件的公办幼儿园;制定实施《淮北市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新增学位8800个;清理回收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57个,共增加学位14620个,有效地缓解了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2018至2021年共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4所,其中新建幼儿园22所,改扩建幼儿园12所。其中,2021年主城区小区配建幼儿园10所,包括中湖明月、世茂云图、恒大御府、港利小区、运河人家、碧桂园小区、绿金小区、梧桐花园、杜集区恒大、吾悦广场,建成后将移交所在地政府,用于举办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可新增学位4410个。目前,我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4.39%,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4.87%,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为54.7%,均高于省定考核指标。
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协调改造利用闲置教育资源,将原二职高改建为市第一实验小学高年级部、原二中改建为市第三实验小学高年级部、南湖路小学改建为市首府实验小学分部、原淮北工业学校改建为市第二中学东校区,持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扩容。加大新学校建设力度,2018年以来,主城区共建成、开办义务教育学校3所,改扩建学校3所,总计新增学位11990个。其中,2020年,改建工程全面完成,投资5330万元,增加学位4970个,有效缓解了优质学校学位总体不足和大班额问题。2021年,市第二中学东校区、市第三实验小学中湖明月校区、市第二实验小学东校区、华师大港利学校投入使用,龙山路学校等8所学校新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新增学位17610个,能够有效推动市优质教育资源由老城区向新城区逐步疏解,解决老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同时完善新城区功能,大大提升新城区发展潜力。加强薄弱学校改造,目前,全市168所“两类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全部达标,县域内办学差距进一步缩小。相山区、濉溪县将分别于2022年、2024年接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国家级评估,杜集区、烈山区也力争在2025年之前实现优质均衡。
普通高中升级 高考连创佳绩
进一步扩大优质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濉溪二中新校区总投资近7亿元,拥有120个教学班级,可容纳约5000名学生,已于2019年底投入使用。在东部新城建设市第一中学新校区,投资6.8亿元,占地340亩、校舍面积14.9万平方米,为4000人全寄宿制省级示范高中,预计将在2022年秋季开学在新校区进行高一年级招生和高二年级的搬迁。
改革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办法,解决中考中招工作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2018年以来,先后实行中考知分填志愿、网上填报志愿、平行志愿, 解决了中考“高分滑档”的问题。2020年,在5所省示范高中试点试行自主招生改革,2021年在省示范高中全面铺开,自主招生探索破除“唯分取人”的招生录取机制,满足了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推动了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
我市大力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结构调整,深化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新课程实施、新教材使用工作。2020年,我市入选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安徽省仅淮北市和马鞍山市。组织新课程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全市普通高中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取得了新成效,近年来,我市高考连创佳绩,本科达线人数大幅增长,一大批优秀毕业生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就读。
职业教育扩容 推进产教融合
近几年,我市职业教育紧紧围绕“培养德技双馨高素质人才,为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整体办学质量大幅度提升,职业院校生源人数和质量均创历史新高。
为推进职业教育协调快速发展,我市加强顶层设计、协调多方力量、引进优质资源,构建多元化办学格局,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不断完善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参与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实施中高职衔接3+2招生、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对口高考、高职扩招等,同时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搭建起职业教育人才成长成才“立交桥”。
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现已成为我省职业教育优质示范校。学校占地约521亩,一期总建筑规模约20万平方米,二期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现已启动,是安徽省建设规模、教学实习实训条件、生活服务设施最为完善的职业学校之一。2020年学校顺利通过安徽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B类办学水平评估,2021年已申报A类办学水平评估。近年来,教师参加教学能力(职业能力)大赛,获国家级二等奖7个、国家级三等奖14个,获省级一等奖44个,获奖数量居全省第一。学生参加全国中职生职业技能大赛,荣获国家级金牌2枚、银牌7枚、铜牌11枚,荣获省级各类奖项123项,成绩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学校荣获“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安徽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校企合作典型示范学校”“安徽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节水型单位”“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委”“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2021年8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安徽淮北技师学院基础上设置淮北工业职业学院,已向省教育厅递交了“关于安徽淮北技师学院设置为高等职业学校申请纳入安徽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的报告”,并已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专家论证,目前正在向教育部备案。
完成淮北卫校转隶改革,推动办学条件全面升级。2020年年初,淮北卫校由市卫健委划归市教育局主管,理顺了管理体制。市教育局接管后,积极协调推动将已闲置的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东校区改建为淮北卫生学校新校区。投资3.3亿元购置、改建的新校区各项改造工程已经建成,并于2021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进一步扩大了招生规模,优化了办学条件,正在积极申报省级中职学校A类办学水平评估。
促进产教融合,我市注重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坚持专业与产业对接,通过引进企业行业进校园、引进高技能人才进学校、引领职业院校进园区,推进学校企业有机融合,探索校企双元育人体制。积极引导毕业生选择本市就业,服务淮北经济社会发展,他们中的许多人快速成长为支持淮北市各产业发展的“金蓝领”。
助力城市圆梦 理工学院招生
2019年9月23日,市人民政府、淮北师范大学与中国科培教育集团签约,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移交我市办学,我市引进中国科培教育集团作为合作方,接收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转设为应用型高校,更名为淮北理工学院。预计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全部由中国科培教育集团出资建设。我市圆了“自办本科高校梦”,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本科教育的完备的教育体系。
淮北理工学院项目作为2020年我市十大重点工程,于2020年3月25日开工建设,一期工程已经完成,转设工作获教育部公示批准,2021年秋季招生办学,已有近2500名学生入校就读。该校将立足淮北、面向全国,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下一步逐步形成以工科为主,文、理、教育、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学科专业体系。计划经过五年努力,将学院建成条件完善、工科特色鲜明、规模适当的万人院校,在同类高校中具有比较优势和品牌声誉的一流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
加强队伍建设 打造教育名片
我市抓紧抓实教育系统党建、党史学习教育、中小学教师思想引领、师德建设、人才引进、师资培训、待遇落实等重点,着力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强党建。选举产生第一届市教育系统党委,强化对全市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的统一指导。3所学校党组织入选“领航计划”市级示范库;2所民办学校党支部分别被评为省级、市级非公社会组织基层党组织示范点。组建56支党员突击队,1500余名党员在疫情防控、文明创建等工作中充分发挥“一面旗”作用。
学党史。市教育局成立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市教育系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建立局党组成员进课堂一线上“思政课”制度,局党组成员分别深入10所中小学校开展党史宣讲。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省市党代会精神等各类宣讲报告会9场次。举办市直教育系统“两优一先”表彰会,表彰108名(个)市教育系统“两优一先”。举办“榜样在身边”先进典型宣讲报告会。举办市直教育系统“光荣在党50年”老党员老干部座谈会,为41名党龄满50年的老党员颁授“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遴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10人组成2个宣讲团,开展4场宣讲报告会,市直教育系统3000余名教职工聆听报告会。集中观看红色电影《1921》《红船》《长津湖》《跨过鸭绿江》等。开展“同上一堂‘党史’大课”活动,师生参加人数137780人次。
正师风。开展系列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作为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建立师德建设责任追究制度,定期进行考核和督查。加大违规违纪行为查处力度,立案48件,查处违规补课教师40人,打造了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引人才。出台《淮北市中小学校引进优秀教师暂行办法》,开辟引进优秀教师“绿色通道”。2016年以来,全市新聘任教师2546人,其中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1907名、定向培养乡村教师345名、通过“绿色通道”引进优秀教师294名,扩大了教师队伍,优化了教师结构。
树典型。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工程和名师培养工程,优秀教育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8年以来,1人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所学校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3人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3人被评为全省模范教师、1人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被评为安徽省优秀党务工作者、16人被评为全省优秀教师、2人被评为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1所学校被评为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在各类教育教学比赛中,1人荣获全国特等奖,5人荣获全国一等奖,29人荣获全省教学一等奖,获奖比例位居全省前列。目前,全市共有中小学正高级教师23人、省特级教师74人;20名教师入选“中国好人”,在全市各系统行业中总数第一。
提待遇。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全部被纳入市级医疗保健对象,并建立制度。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兑现落实校长职级制待遇。
落实“双减”政策 实施素质教育
自“双减”政策落地实施以来,我市积极谋划部署,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及各级“双减”工作专班,抽调相关人员集中办公,统筹指导、协调、推进全市“双减”工作。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出台了《淮北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工作方案》,推动全市“双减”工作落地落实。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双减”工作情况及成效纳入市对县区教育督导考核内容,将“双减”工作纳入责任督学日常督导内容。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累计出动暗访113人次,检查督查122人次,查处核实群众举报10家。
加强“五项管理”,印发《淮北市中小学校开展“五项管理”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全市中小学校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坚持“零起点”教学,推动幼小、小初“双向”衔接,设置入学适应期,对入学适应困难学生群体建立关爱台账,实行校干、教师和学生结对帮扶制度。实施“家校社共育”双实践区建设,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重大(重点)课题——《家校合作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化实践研究》子课题《家校合作的政府职能与对策研究》获得立项。
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全市38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落实课后服务“5+2”,实现两个“全覆盖”,即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不断创新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为有需求的学生和家长提供服务。开展暑期托管试点,组织各县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留守儿童之家和乡村少年宫主动开展暑期托管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试点暑期托管服务。
目前,我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已经停止经营。落实中小学校、中小学教师、校外培训机构、学生和家长四方承诺制度,学校负责登记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情况,作为诚信管理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成立市、县区级落实“双减”专项督查组,持续、不间断地开展“明察暗访”,严厉打击转入地下的“黑机构”。
推动形成“一校一品”乃至“一校多品”办学格局,打造了一批优势突出的品牌学校。近年来,3所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4所学校入选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4所学校入选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9所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83所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打造了中小学生花样跳绳、软式垒球等一批素质教育品牌项目,荣获许多全国性、国际性大奖。(蔡晓铭)
关键词:
教育工作
创新改革发展
教育资源
办学品质